第121章
收获
第一百二十一章
这两艘液化气船的工期相当长, 好在建造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一切都平平顺顺过来了。
厂里进行总结的时候, 认为项目组给出的设计方案和建造方案在水准线以上,因为初期准备足够到位,后续的建造才好开展。
而对林叙而言,一艘船能顺利造出来,这无疑就是最好的结果。
船造完之后,厂里进行了试验,G国方面也派来专家进行验收,不管是液货舱的建造,还是船的结构、航速以及电力、稳性, 这艘船都获得了认可。
日子国和K国的船厂在竞争中失利后,转头就在各则报道中对南江厂进行抨击,有直接批评南江厂无力承担1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气船建造的, 也有隐晦暗示, 在如今船舶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 船东购船时应当更注重质量,而非只偏重价格。
然而,这些□□并未影响南江厂按时交船。
G国船东对南江厂交付的这两艘液化气船相当满意,毕竟从本质上说, 当初南江厂之所以能够入选,就是因为提供的方案是三家船厂中性价比最高的。
G国方面当然也担心南江厂交付的船和方案中所描述的不同,但因为合同签订时,双方已经就细节进行了约定, 如果船的细节与合同约定中不同, 南江厂需要给出相应的补偿。
但与此同时,G国方面也不能随时毁约——这是船厂最担忧的地方, 而在眼下船舶业衰微的背景下,这种情形时有发生。
……
K国大宙造船厂。
自上次和南江厂竞争G国液化气船的订单失利后,大宙造船厂负责方案的代表姜周焕在工厂的地位就大不如前,和他不对盘的死对头都在背后偷偷嘲笑他,说因为他造的船是垃圾,才会输给南江造船厂。
K国造船业如今声势正隆,才不把后起之秀南江造船厂放在眼里。
至于姜周焕解释的“对方成本价压得太低”,在大宙造船厂这边虽然得到了认可,可失败就是失败,姜周焕职业生涯的危机并未因此消除。
姜周焕心里全是愤怒,大宙是一家庞大的工厂,他能坐上代表之一的位置,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险,他认为这次失利不是他的错,不管是谁,面对南江造船厂丧心病狂的压价,都必然会遭遇失利,只是他恰巧成为了那个倒霉蛋罢了。
因而回国之后,姜周焕动用自己的媒体人脉,对南江厂的这两艘液化气船进行极力抹黑,更有一家媒体摆出耸人听闻的标题——
《南江造船厂为获订单方案造假》
在报道中,这家媒体信誓旦旦地表示,南江造船厂自身不具备造大型液化气船的实力,它能在与日子国、K国的竞争中获胜,显然是因为南江厂在方案中“动了手脚”。
而G国方面被蒙蔽了,K国和日子国两家船厂成为了受害者。
姜周焕真心实意盼望南江厂的这笔订单出现问题,不管是建造过程中出现事故,还是最后不能如期交付,都是他乐于见到的。
然而,一直到两艘船建完,G国方面为两艘船剪彩的消息传出来,姜周焕都没有看到有关事故的消息。
不仅如此,G国那边似乎还对南江厂造出来的船相当满意。
“不敢相信,欧洲人的眼光居然那么差!”姜周焕诅咒道,“华国的造船工业,怎么能和我们伟大的大宙厂相比呢?”
眼下K国造船业飞速崛起,和日子国几乎瓜分了所有的液化气船的订单,南江厂虎口夺食,K国船厂虽然不认为南江厂能够发展到与自身比肩,可错过一笔订单这事依然叫姜周焕相当愤懑。
“一笔订单而已,不用一直生气。”朋友劝姜周焕道,“再过一阵,G国人就会知道,只有咱们K国船厂生产的才是最好的船。”
姜周焕接受了这份安慰,他和朋友想的一样。
即使南江厂造的液化气船通过了验收,它不足的经验与低劣的质量依旧会在船运营之后体现出来,他们大宙造船厂只需要静静等待,G国人迟早会回来找他们的。
全世界有实力造液化气船的国家,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到那时候,G国必然会低下头颅要求和他们合作,而他们绝对不会给出竞标时那么低三下四的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姜周焕的想法确实很美好。
因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所在的大宙造船厂不仅没有接到来自G国的订单,反而会时不时收到新消息——
“G国的新船又和南江厂合作了?”
“隔壁的E国居然也选择了南江厂?”
姜周焕满脑子无语,他觉得这些选择和南江造船厂合作的船东都疯了——姜周焕其实设想过南江厂在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可能,比如造价低廉,比如南江厂和G国相tຊ关人士存在一些秘密的勾结。
但他不愿去想,南江厂本身是有造好一艘液化气船的实力的。
在姜周焕看来,他们大宙造船厂是真正的宇宙第一,别说处于发展阶段的南江造船厂,就算是曾经是造船业第一的日子国,也注定被他们K国踩在脚下。
姜周焕不愿意面对,但大宙造船厂方面已经认识到,南江厂这个后起之秀开始沿着他们曾走的路线往上攀登了。
对此,南江厂众人也相当不服,他们南江厂至今都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谁才是真正的后起之秀?
……
事实上,交付给G国的两艘液化气船的认可度比南江厂想象中更好,这两艘船初次航行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不管是运输能力,还是船本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是当下一流的液化气船的水准。
船东们虽然不会造船,可他们毕竟靠船吃饭,一艘船的品质究竟如何,运行之后就知道了。
南江厂拥有了造液化气船的能力,对于华国造船业而言,这是国内在高附加值船领域的突破,而对于世界船舶业而言,这也是好消息——能够造液化气船的船厂越多,船东们的选择面就更广。
南江厂造出性价比更高的液化气船,也可以倒逼日子国和K国的船厂降价。
虽然日子国和K国的媒体把南江厂生产出的液化气船描述得十分不堪,然而,自南江厂决定走造进口船的路线开始,不管是散货船、集装箱船,还是后来的液化气船,南江厂造出的船都收获了普遍的认可。
南江厂的动员力和生产力,在海外船东们眼中,都是相当可怕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G国这两艘液化气船交付之后,南江厂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订单量又一次提升了。
只有有能力建造高附加值船,南江厂才有走向国际的可能。
而接下来的液化气船,厂里没再让林叙参与,就目前而言,厂里不少员工都通过参与建造这两艘液化气船掌握了丰富的经验。
接下来,厂里打算让液化气船的生产迈入常规化,成为南江厂的优势项目。@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除此之外,3000立方米和1.5万立方米的液化气船还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不少部件和设备都来自于进口,标准和系统也是国外技术,因而接到新船订单后,厂里在考虑建造一艘独立自主的液化气船。
至于林叙——他另有重任。
于是林叙又去找他的分管副厂长了:“领导,我怎么觉得自己用完就被丢了?”
施家望:“……”
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叙这话倒也没错。
难关都交给林叙攻破了。
没办法,林叙实在太好用,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当他的领导,都会把他安排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还要防林叙被其他工厂挖墙角——南江厂成功交付两艘液化气船之后,来挖林叙的铲子连起来够塞满一个八百米跑道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国内的同行要防,国外的同行也要防,施家望想想都觉得心累。
到国外参与竞标,施家望觉得,有林叙参加,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毕竟放眼整个南江厂,对液化气船最了解的人无疑是林叙。
可南江厂这边成功的次数越多,林叙为人所熟知的机率就更高,海外船厂挖起人来可谓毫不吝啬,给的年薪施家望见了都很心动。
他现在想想,当初把螺母分成给林叙的决定无疑是最正确的,有了螺母的分成,林叙才不至于被对方开出的高薪诱惑走。
当然,林叙本身也有足够的定力。
“你先休息一阵,厂里对你还有别的安排。”施家望道,见林叙又要说什么,他连忙拦住,“奖金这些,我肯定会替你争取的。”
林叙:“……”
他有种自己成功把领导培养好了的感觉。
好的领导,永远能急下属之所急。
施厂长,好人。
能被安排休息,林叙的心情相当不错,他不用天天去技术科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叙虽然依然是技术科的副科长,但他几乎没有管过技术科的事,科里也没给他下达明确的任务。
过了几天,林叙发现陈辽和徐军杨也闲了下来,他不由好奇:“领导是不是也给你们安排了新任务?”
“你说呢?”陈辽道,“我俩不是一直跟着你混的吗?”
林叙:“……你们形容得我好像□□。”@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毕竟是一个漫长的任务结束,林叙他们也需要休息,眼下国内还没有普及双休,他们都是单休,可一旦造船的任务忙起来,林叙根本没有所谓的假期,他之前已经攒了不少假期了,可厂里给他安排的任务一项接着一项,林叙休息天最多出去运动运动,其他时间也不知该做什么。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的节奏。
也是因为这个年代旅游还没有发展起来,林叙他们出去玩,也不过是爬爬山,或者去京城——作为船厂职工,林叙出差的频率并不低,通常情况下,他会出差之余在附近溜达溜达,就当顺便去旅游了。
林叙并不清楚,眼下厂里安排的不少工作都和他相关,领导们对他是有长期磨练的计划的。
林叙的目标是成为总工,而不管在哪一家船厂,总工都必然是对各个项目最了解的人。
南江厂现在才刚刚进行到了LPG船阶段,难度最高的LNG船和豪华游轮还没有开始。
当然,因为南江厂的液化气船订单发展得相当迅速,厂里原本没计划这么早推进LNG船项目,现在却觉得,发展LNG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第122章
日常
“厂里又给林叙安排新任务了?”
周一的早晨, 开过会之后,潘荣华捧着茶杯慢悠悠溜达到了施家望办公室。
他有一阵没在南江厂露面了, 自两家工厂几年前合作造出新型驱逐舰之后,南江厂也计划独立建造一艘驱逐舰,这个任务厂里交由潘荣华来负责。
“你消息这么灵通?”施家望轻笑道,“我这边新得了些茶叶,你要不要试一试?”
“来点。”潘荣华也不和他客气,泡了些新茶叶,“这段时间咱们厂的LPG船造出了不少,按理说,项目都是林叙推进起来的, 突然又不让他参加了,那不就是有新任务?”
施家望瞥了潘荣华一眼:“林叙是我这儿的人,你可别惦记。”
潘荣华:“你把我想成什么人了?就算我惦记, 我能抢得过你?”
作为南江厂的副厂长之一, 潘荣华自然也很欣赏林叙, 省心,能干,有技术又踏实,这样的下属谁不喜欢?
可他就算欣赏林叙, 也不可能和施家望抢林叙,谁不知道施家望多看重林叙这个下属?
别的不说,林叙负责的项目,有不少福利都是施家望替他争取到的。
说起来程安民才是林叙的师兄, 可在潘荣华看来, 施家望对林叙的照顾可是丝毫不逊于他在南江厂的任何一位师兄。
当然,林叙自己也相当争气。
厂里的下一步安排潘荣华心里也有数, 不过他分管的部分和施家望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副厂长之间都有默契,不会轻易插手彼此分管的工作。
要是有可能的话,潘荣华倒也不介意把林叙安排到自己手底下干活,但他清楚,他真这么干了,不提施家望不肯放人,厂里其他几位副厂长也免不了会和他争抢,潘荣华不认为自己争得过几位竞争对手。
“林叙造LNG船的计划已经确定了?”潘荣华问,“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
当初厂里决定造高附加值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们几位厂领导都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谁知短短几年,南江厂造的液化气船居然渐渐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名声。
虽然眼下南江厂售出的LPG船的规模无法和日子国、K国相比,却已经远远超出了厂里的预期了。
饶是有了LPG船被外国船东购买的经历,当南江厂决定专注发展LNG船这一类型的船舶时,潘荣华依然有种不现实的感觉。
太快了。
仿佛他一不注意,南江厂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计划,确实比我们预期要快得多。”施家望道,“但LPG这类船我们既然已经突破,就该趁热打铁,争取发展更多高附加值船的项目。”
从南江厂自tຊ身发展的角度看,高附加值船带来的利润也是相当惊人的——普通的散货船,甚至大吨位的集装箱船,都无法和它的利润比肩。
“我不是想把担子都压在林叙肩膀上。”施家望道,“但我觉得,他有能力、也有实力肩负起这份重任。”
说实话,厂里决定加大马力研发LNG船的时候,施家望压根没有考虑过其他人选,在他心目中,能承担起责任的只有林叙一个。
他让林叙休息一阵的原因不为别的——林叙接下来的工作确实会相当辛苦。
……
林叙发现,自己大概已经习惯了苦行僧般的生活,厂里让他休息,他能想到的居然是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没看的书和资料彻底看一遍。
“你没救了。”陈辽道,“你的生活在哪里?你的快乐又在哪里?”
“咱们出去看看电影,吃个饭再逛一逛呗。”
两人决定自己出去溜达,不带徐军杨,因为这种时候,徐军杨要么在家打扫卫生做饭,要么陪孩子玩。
南江厂有间大礼堂,平时也会在礼堂里放放电影和剧,不过林叙他们这些年轻人不爱去大礼堂看电影,嫌厂里放的电影太少太老,他们一般爱去市里的电影院看。
相比林叙读大学那一阵,眼下海城市区更热闹,商品琳琅满目,还有不少新开的舞厅和游戏厅,书店也开了一家接一家,翻译自国外的书也比以前多了许多。
两人看的电影是《闪电行动》,据说是内地和港岛的合拍片,电影在港岛的票房一般,在内地倒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这个年头知名度比较高的电影都是《高山下的花环》《庐山恋》这一类,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们慢慢开始偏向于画面感更刺激的电影。
就像今年,观影人次最高的电影是《黄河大侠》和《闪电行动》,还有《金镖黄天霸》,反而是未来人尽皆知的经典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影总人数并未排到最前。
两人兴致勃勃地看完了整部电影,陈辽感慨道:“等咱们厂放这部电影,估计得4,5年以后了。”
林叙不属于文艺青年那一挂,但他认识好几个文艺青年,这部电影如果是他和赵海平一起看的,对方恐怕会写满两页纸的观后感。
赵海平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留在京城,不过他工作虽然在京城,人却天南海北地各处挖坑,偶尔他也会和林叙联系,但联系过后就是漫长的断联。
林叙早就习惯了对方这种风格。
当然,林叙也没资格说赵海平,他一忙起来也是电话都没空打一个,有时候卫强华洋他们打电话过来,林叙倒是有空接,可聊的内容就相当简单了,没法深入去谈。
他们都笑林叙,说他要为南江厂奉献一辈子。
林叙表示反对,并且纠正了对方这种说法——他是要为造船事业奉献终身,没有说要为南江厂奉献终身。
换成在别家造船厂,他也会好好干的。
“你说,我要不要买台电视机?”林叙和陈辽两人一起逛着商场,从卖衣服的看到卖家电的。
陈辽之前买了台相机,在那之后,他发誓不能奢侈消费,要好好攒钱,最近大概是钱攒够了,他看到电视机也想买,看到CD机也想买:“不然天天在宿舍待着多无聊?我又不喜欢去舞厅。”
从某种程度上说,80年代的娱乐生活还算丰富,虽然以后世的眼光看,在这个电视机都算奢侈消费的年代,娱乐生活是枯燥而无味的。
不过没有亲身体验过这个年代的人,是体味不到其中的乐趣的。
林叙属于特别宅的那种,出门不多,也不爱泡舞厅跳迪斯科,陈辽比他好一点,但好不了太多——他做过最活泼的一件事,就是夏天在宿舍的角落里捉青蛙和癞蛤蟆,因为这种绿色生物着实太吵了,吵得他睡不着觉。
他不敢自己一个人捉,还把林叙和徐军杨带上了。
结果三个大人的战斗力还不如徐军杨家小孩,小孩抓住一只超大的癞蛤蟆冲着他们疯狂炫耀,陈辽赶紧跑远了。
林叙:“……”
他都快看不下去了。
陈辽不爱跳舞,平时偶尔会打打球,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他们偶尔还会开车出去兜兜风,去海边转一转,现在没有开车的条件,在船厂天天都能看到水,看海的乐趣顿时减少了一半。
“我们都是无趣的人啊。”陈辽拍拍林叙,“你要不要买台电视机?”
林叙摇了摇头。@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对他来说,这个年代的电视机太小了,价格又太高昂了,他只愿意花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买一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一整年的工资买一台电视机。
陈辽眼馋了许久,最终感慨道:“我们的工资还是太低了。”
他目光看向林叙:“科长,帮我们找领导申请涨工资呗!”
林叙:“……早就申请过了。”
客观来说,放眼整个海城,他们的工资已经远超平均值了,应付平时的衣食住行绰绰有余。
而且,他真的很想吐槽,只有在这个时候,陈辽才会叫他科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利用价值。@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陈辽思考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买电视机——他在商场逛过几次,相比其他电子产品的品类,电视机属于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而且价格波动比较大,他看的这台电视机价格超过了一千块,但再过一段时间,价格可能就降到四位数以下了。
最终,林叙他们买了些衣服鞋子,还带了些平时能消磨时间的零嘴瓜子回去,晚上加班的时候太无聊了,需要这些东西让自己别那么闲。
陈辽还买了几本《今古传奇》和《故事会》,上面登了不少神神叨叨的故事,工作累了,读点神鬼故事,人都能精神不少。
回厂里之前,几人正要去坐公交车,附近一家商店橱窗里摆着一个汽车玩具,陈辽立刻就心动了。
一看汽车的价格,陈辽下意识地要把它放回去,但汽车玩具做得太精致了,连林叙都有些心动。
“买不买?”
“买!”
两人各买了一个汽车玩具回去,坐车回去的路上,两人一边摆着玩具,一边讨论:“怎么厂的船模有这么多细节吗?”
“手工的有吧。”林叙回忆道,“章师傅做的船模不比这个差。”
“那我回头请他做一个,摆在宿舍柜子上。”
林叙给自己打了一个书柜,用格子隔出了一个空档,放一些他从国外带回来的纪念品,还有他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小东西。
电视机没买成,不过买了个玩具汽车回去,两人也相当高兴。
林叙这种休息状态持续了整整两周,他感觉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放过这么长的假了,中途他回家了一趟,看看外公外婆他们。
外公外婆还惦记着顾国前去世的事,担心这事会对林叙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不过见林叙一切如常,两人也就放下了心。
林叙把厂里给自己分房这事告诉了外公外婆,他也叫两人去海城转转,可惜外公外婆只愿意在红河村待着,不肯到海城那种老远的地方去。
外公外婆对海城兴趣不大,不过两人倒是愿意去京城,想看看升旗,想看看电视里的宫城,林叙有些后悔自己没早点回家了。
不过外公外婆难得有这种想法,林叙想好了,最迟就是今年下半年,只要他有空,一定要带外公外婆去京城看一看,他们这一辈老人,心里对京城都是有执念的。
到时候,哪怕厂里的工作忙,他也要抽出时间带外公外婆出去一趟,顺便把小舅和舅妈也给带上。
第123章
升职
休息果然会使人懒散——这是林叙最近得出的结论。
有工作要忙的时候, 林叙总是早早起床早早睡觉,毕竟前一天如果休息不好的话, 第二天的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但这段时间,他常常会看书看到忘记时间,第二天睡到十点多才醒,有时候甚至赶不上食堂的早饭。
林叙记得,自己大学时代似乎都没有这么放松过。
“休息多不是好事吗?”陈辽吐槽他,“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说不定你今天嫌休息多,明天厂里就给你安排工作了呢tຊ。”
事实证明,陈辽的嘴即使不是乌鸦嘴, 那也绝对是开过光的,就在他和林叙说完这句话之后,林叙的新任务就来了。
——果然是一艘LNG船。
陈辽:“……我就不该说的。”
在林叙记忆中, 上辈子, 国内第一艘LNG船应该发展于90年代末, 而现在,时间还没有跨越到1990年,依然在80年代。
林叙不会自夸自己是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但他偶尔会想, 他应该为船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吧?
……
自进入南江厂以来,林叙早已习惯了造船厂的生活节奏,他对造船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唯一的问题是, 造一艘船的前提是有订单, 换而言之,作为船厂员工, 他们私下里想进行创新或者突破并不容易,毕竟一艘船的造价实在是太高昂了。
事实上,关于南江厂是否该建造LNG船这件事,船舶总公司方面有不同的意见。
LPG船的种类不算少,有小型船,有大型船,还有全压船全冷船,南江厂虽然接到了不少L PG船的订单,却还没有完全突破这一品类,从这个角度看,南江厂的步伐迈得着实有些快,应该先积累经验,再逐步由LPG船过渡到LNG船。
除此之外,在国内一众船厂中,南江厂已经属于LPG船的发展相当迅速的一家了。
自70年代建出口船的目标打响之后,南江厂在散货船、集装箱船和LPG船等出口船的发展上可谓超出了预期,至少船舶总公司方面相当满意。
不过南江厂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造LPG船造得相当出色,而在国内其他船厂尚且未考虑LNG船的时候,南江厂又想继续向前迈进。
成功了倒还好,万一失败了呢?
更关键的是,和LPG船不同,目前南江厂并未收到LNG船的意向订单,而通常情况下,不管是LPG船和LNG船,都应该由国内的船东下订单,再由相关船厂进行生产。
毕竟海外船东并不清楚国内船厂的实力,他们也不会给国内的船厂托底。
举个例子说,南江厂造的第一艘LPG船,是来自羊城的订单,而第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则是邮政运输相关的订单。
LPG船之所以顺利建造,是因为国内目前有运输液化石油气的需要,而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则相对滞后——眼下国内甚至还没有建设正式的LNG气站。
“试试倒也不是不行。”总公司领导的用词相当谨慎,“万一失利的话,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换而言之,南江厂想尝试的话,上级部门也不会阻拦,只是失败的责任需要南江厂方面来承担。
林叙之所以休那么长时间的假,也是因为厂领导们同样在纠结,是继续稳扎稳打,在LPG船这条路线上继续走下去呢?还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展LNG船?
最终,探索的勇气战胜了守成。
失败,他们还有LPG船这条退路,但成功的话,他们就可以拥有建造LNG船的能力。
放眼全世界,目前只有几家船厂拥有独立建造一艘LNG船的能力,而即便是在LNG船项目上拥有数项专利的F国,也无法凭借自身完成LNG船的建造。
南江厂做好了长期发展这一船型的心理准备。
……
对于造船的步骤,林叙早已习惯,说实话,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林叙也听到了厂里传出来的一些质疑声。
当然,这次的质疑并非针对他本人,而是对南江厂建造LNG船的计划。
南江厂出口第一艘船才过了十年时间而已,短短十年,他们就有造LNG船的能力了?
哪怕是对南江厂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员工,也不敢下这种断言。
对于林叙的能力,质疑声倒是少了许多,自分房事件后,林叙的个人履历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说是同龄人,就算是厂里那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比林叙履历更漂亮的也没有几个。
“解数学题都没那么难吧?”
陈辽依旧被安排到了林叙的项目组里,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自己要从事的事业,陈辽的吐槽一直不断。
虽然林叙是项目主管这事给了他充足的信心,但在陈辽心里,这不代表困难从此不存在,只是林叙解决困难的能力要比常人更强一些罢了。
“抱怨也没用啊,厂里的任务都安排下来了。”徐军杨安慰他道,“先从设计那一关做起呗,反正造的时候咱们出不了太多力。”
这话说完,徐军杨和陈辽视线齐齐看向了林叙。
林叙:“……你俩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造船也要出力的倒霉蛋?”
“我俩可没有这么说,你自己要这么认为,那就没办法了。”徐军杨道,“反正我进咱们厂以来,就没见林叙领过什么轻松的任务。”
在徐军杨心里,林叙年纪虽然不大,却已经称得上是南江厂的大师级人物了。
“哎,干吧。”林叙叹了口气,“反正迟早要造的,现在时间提前了也不是什么坏事。”
虽然林叙也觉得,南江厂推进LNG船项目的速度有些快,眼下厂里还没有把LPG各类型的船都吃透。
当然,领导安排他来负责LNG船的建造,林叙心里相当愿意,因为他本身就属于乐于突破的性格。@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倒也不是成天盯着困难的任务,看不上简单的任务,但如果一项工作充满挑战性,林叙会更有动力一些。
LNG船之所以被称为船舶行业皇冠的三颗明珠之一,自然就在于其建造难度,货物围护系统是LNG船的技术核心,它的难度在于,在超低温的环境下完成液化天然气的稳定性,一方面,系统的密封性要强,同时要减少液化天然气的蒸发,技术不足的话,液化天然气运输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定。
有业内人士认为,LNG船的建造难度完全不逊色于航母,因为稍不注意,船上所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而一船的液化天然气爆炸产生的效果——夸张点说,堪比原子弹爆炸。
有人把LNG船称为浮动的炸弹。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LNG船的建造才是一国船舶工业真正实力的体现,航母不是——因为LNG船的发展是不受限制的,而航母,即使一国造船业有建造的实力,这一船舶类型却不是可以任意发展的。
林叙从未低估一艘LNG船建造的难度。
不管是设计本身,还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以及建造所需要的材料——LNG船绝对不是一艘普通的船,想把它建造成功,就连焊接技艺也必须有质的提升。
等南江厂宣布启动LNG船的建造项目时,林叙没有想到的是,在一开始,厂里居然请来了数位外援,直接变为多厂共同研发一艘LNG船。
林叙还是项目主管。
林叙:“……”
他本来压力就挺大,现在变得更大了。
为了让林叙配得上项目主管的身份,他又官升一级,从副科长升到了科长,当然,林叙并没有把顾大成的科长职位给抢走,厂里设了一个LNG船攻关科,林叙现在是攻关科的科长,正式迈入了南江厂中层的位置。
项目组成立之后,林叙意识到,虽然他从未轻视过LNG船,也意识到了LNG船的建造会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但他并没有预料到,一艘LNG船的设计,所耗费的时间居然是以年为单位的。
认识到一艘LNG船的建造难度之后,林叙蓦然想起来,虽然国内船舶业宣称要发展LNG船是在90年代末,差不多进入新世纪那两年,LNG船还在起步期,可华国建造的LNG船真正名扬国际,至少在新世纪以后近20年。
只靠南江厂一家造船厂,着实无法肩负起发展LNG船的能力,必须有来自国内各家船厂和设计院的合作。
LNG船的船体建造,是在LPG船的发展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建造LPG船这一船型时,南江厂可谓毫无经验,可随着一艘接一艘的LPG船被建造成功,对于液货舱等设备的建造,南江厂的员工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当然,LNG船的建造难度要远远高于LPG船。
船舶总公司方面之所以态度松动了,是因为国内目前已经逐步有了建设LNG气站的计划,既然tຊ有气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运输天然气需要LNG船了。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们使用天然气的频率和范围会越来越高,对LNG船的需求自然也会越来越旺盛。@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造船行业无论如何是不能依赖国外的,必须要有独立自主性。
因而南江厂计划一出,不仅是船舶总公司,科技部门、高校以及研究院所也对这个项目投以了关注,除此之外,因为LNG船涉及到的是天然气的运输,因而相关的运输单位以及客户等,都针对这一项目进行了认真探讨。
参与项目的人员越来越多,林叙越来越觉得,不该由自己来当这个项目主管。
但他很快被告知,技术上的难题,以他个人的实力自然是难以突破的,南江厂带头建造这艘LNG船,只是把目前国内在LNG船研究上有一定经验的相关机构和部门整合在了一起,他们所研究的也不是一艘LNG船的全部,只是部分的技术。
而林叙和他所带领的项目组,是有丰富的LPG船的建造经验的。
换而言之,各家船厂、高校和研究所各有各的攻关与突破,南江厂内部也有自身需要研究的课题。
林叙手头光是科研课题就摆了很多个,这其实是他个人的短板,借着这个机会,厂领导鼓励他,在南江厂对LNG船的研究有所突破的同时,林叙个人也能实现对这一类船的全面了解。
第124章
建造中
第一百二十四章@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 好久不见!”
“我也是!”
卫强在南江厂露面、并且准确瞄到林叙的那一刻,他就给了林叙一个大大的拥抱。
林叙本以为对方还在大连厂负责军船的建造, 没想到对方居然被派来参与这艘LNG船了:“怎么没打个电话说一声?”
现在他们联系比之前方便太多了,不用写信,一个电话就联系上了。
“我是为了给你一个惊喜。”卫强道,“我猜你绝对会参与这个项目。”
林叙自认过得相当低调,可自从他负责了南江厂一个接一个项目之后,在几家和南江厂有竞争关系的船厂,他可谓是名气相当大的年轻专家。
当初林叙他们参与驱逐舰的项目时,就在大连厂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卫强这次来南江厂, 也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
“反正我这趟不能白来,得多学点技术回去。”卫强感慨道,“造高附加值船, 我们厂总不能落后一步吧?”
这次卫强被安排到南江厂, 除了他自身能力比较出色外, 也是因为他大学在交大读的,有在海城生活的丰富经验。
“趁着这次机会,刚好回学校看看老师们,再去看看华洋和王宁琦他们。”卫强感慨道, “不知不觉都毕业好多年了。”
“是啊。”林叙点了点头。
“老师们都老了。”卫强叹了口气,“不过不必说老师们了,就连我自己,我都觉得比大学那时候老太多了, 一转眼就快40了。”
林叙他们班里, 卫强原本就是年纪最大的那个,他们入学的时候, 卫强都满30岁了。
卫强感慨着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老师了,然而,不仅是远在大连的他,哪怕是一直在海城的林叙,平时见老师们的机会也很少。@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甚至可以说,除非是造船有需要,他也不太会跑到学校里去——上班之后,心态就很难和学生时代一模一样了。
用陈辽的话说,这叫“沧桑”。
不过这艘LNG船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海城交大也派了老师来参加,但因为周期偏长的缘故,参与这个项目的都是年纪比较轻的老师,应该是林叙他们毕业之后才入学的,所以林叙和卫强对他们都不太熟悉。
“林叙,听说你们厂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你?”卫强问他,“我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他一开始自然是不相信的,毕竟LNG船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既重要又危险,出于慎重的考虑,应该不会交给林叙。
林叙在造船上确实有超出常人的才能,但他实在是太年轻了。
一般来说,难度和危险性相对高的项目,牵头的应该是经验丰富同时性情稳重的人。
不过来南江厂之后,卫强才意识到南江厂领导对林叙的器重。
散货船暂且不提,林叙负责的这个项目卫强是知道的,然后是集装箱船和LPG船,放在任何一家船厂,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大项目,而林叙居然已经有了负责这些项目的经验。
林叙他们从大连厂回去之后,卫强和几人的联系并不频繁,后来林叙出国读书,几人之间的联系自然更少了。
就算林叙和他联系,也不会提到这些自己负责过的项目,在卫强印象中,林叙压根不是那种爱吹牛的人,就算他完成了100%的项目,他自己通常只会提到其中的20%左右。
但林叙天生就喜欢造船,只有在南江厂他才能有这么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算是如鱼得水。@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
卫强去学校拜访老师们的那几天,林叙也和他一起去了,刚好卫强觉得一个人去会比较尴尬,有林叙陪他,他刚好可以壮壮胆。
林叙:“……”
他记得卫强走的不是这种路线。
在他印象中,不管是读大学期间的卫强,还是工作以后的卫强,对方都是绝对的社牛。
林叙也有很久没有回学校了。
船舶系在交大依然是强势科目,虽然眼下船舶行业整体低迷,也影响了船舶系的招生,但交大船舶系一向有口皆碑,至少在船舶这个专业上,交大永远能招到最出色的一批学生。
和上次林叙回学校的时候相比,交大的变化确实很大。
陈明峰前几年就从系主任的位置退了,当时他还参与到教学,但这次林叙他们回去,才知道陈明峰已经退休了。
刚开始他还被返聘回学校教书,但后来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就慢慢离开了教学岗位。
林叙和卫强在教师宿舍见到了他,林叙陈明峰熟悉,而卫强他虽然已经好几年没见,却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来。
卫强在大连船厂的经历,陈明峰也仔细听他聊了聊——陈明峰对南江厂更熟悉一些,而大连船厂虽然同属船舶系统,但毕竟是北船的代表船厂,和海城交大这边合作不是特别多。
毕竟北船也有船舶专业更强势的学校,海城交大这边不能主动去北船抢地盘。
陈明峰看上去确实老了许多,头发比上次见面白了许多,虽然身体承受不住动辄几个小时的教学,可他在家也没有闲着,反而利用闲暇时间写书。
他既写物理相关的书籍,也参与到船舶专业相关书籍的编写,有些是偏专业的,有些则是偏科普类的,陈明峰虽然不是船舶专业出身,但在船舶系当了多年主任的经验还是让他成为了业内专家。
当然,他不是技术领域的专家,而是形势领域的专家——目前船舶行业发展的总思路里,就有一部分是由他提出来的。
而除了陈明峰外,教过林叙他们那批学生的老师们也逐渐退休了,毕竟他们这批教师都是60年代就已经入职的教师了,一直到林叙他们入学之后,船舶系才恢复了正常的招聘节奏,新教师们才陆续加入。
林叙有些伤感,卫强却安慰他道:“这种事免不了的,往好处想,老师们教了一辈子书,现在正好能停下来歇一歇。”
林叙点了点头:“也是。”
而除了这几天之外,林叙的大半时间都花在了研究LNG船的建造上。
客观说来,建造LNG船的过程其实没有LPG船复杂,因为在设计、建造LPG船的过程中,出力的都是南江厂方面,林叙作为项目主管,必须在其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可以说,他既要负责总结,又要负责兜底,遇上一个技术难关,也是他带着项目组的成员们去攻关。
那时的林叙没有人可以依靠。
现在则不同,南江厂这次合作的都是国内对LNG船有了解的专家——也是在南江厂探索、成功建造出LPG船之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研究LNG船建造的人员激tຊ增。
在国内第一艘LPG船建造出来之前,虽然船舶总公司也在采取各种方式推进高附加值船的发展,可毕竟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确定的结果,研究上自然会缺少一些动力。
但南江厂成功造出了LPG船,LNG船的建造难度虽然比LPG船要高许多,但二者之间有许多技术是共通的。
换而言之,既然LPG船能造出来,那LNG船建造成功的几率当然会大大增加。
何况无论快慢,LNG船这一船型国内船厂都必然要攻克。
有了LPG船成功的经验,在研究LNG船时,技术员和专家们的动力自然会更足一些。
LNG船的建造,首先需要一些硬性的设备:大型船坞、大吨位龙门吊、涂装车间、分段装焊车间等。(注1)
其中有一些设备,在建造LPG船时,南江厂已经准备了,不过LNG船的建造要求更高,为了让LNG船的建造万无一失,南江厂还是向国外有LNG船建造经验的船厂购买了专利技术,对方附上了一套设备要求。
“说起来差不多,其实技术难度上差不少。”讨论的时候,林叙几人都一脸严肃。
他和陈辽、徐军杨还在一个组,厂里考虑到卫强的背景,也把他分到了林叙手下。
林叙这个项目主管除了有单独负责的部分外,也要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和各个研究组之间的配合,事实上,林叙不太擅长调和人际关系,不过因为他对LPG船的建造十分了解,在整个南江厂,他也是对LNG船的建造掌握最深的人,研究组的成员们大多是搞技术的,对他们而言,一个会搞人际关系的主管,远不如对研究精通的主管来得更有用。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叙也算是人尽其用。
林叙全程见证了一艘LNG船的建造难关是如何一一被攻克的。
作为项目的见证者,他可以说,请外援这个决定显然是南江厂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只按LPG船的建造经验去造一艘LNG船的话,就要做好每个环节都要增添新问题的心理准备。
而研究所和高校的技术水平要比南江厂更高,研究所使用的仪器也更先进一些,毕竟在船舶的行业链上,负责最终生产的船厂其实一直处在最底层。
南江厂这种行业顶尖的造船厂好歹还有技术创新,换成那些实力、资金和人员都不足的小船厂,技术创新根本只是妄想。
举个例子说,在造LPG船的时候,南江厂还没有开发出液货舱的研发软件,但在LNG船项目启动,并且有外援加入后,南江厂立刻开发出了一套C型液货舱的设计研发软件,这个软件还经过了现实的计算和校核实,并且满足IGC规则的要求。(注2)
除此之外,项目启动之后,南江厂也逐渐克服了超低温钢焊接和高强度、高镍合金钢液货舱焊接技术。(注3)
而面对LNG船建造难度最大的围护系统,南江厂方面首先购买了来自国外的图纸,之后就在研究所和高校的帮助下对图纸进行改进,这个过程林叙也参与了,他可以说,修改图纸的过程就赶得上他们自己设计一套独立的图纸了,因为内容相当多,图纸就有几千张。
不过因为南江厂此前没有造过LNG船,购买图纸之后再进行修改其实是一个理智的决定。
在现有图纸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建造的危险性就能减少一些,除此之外,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光是改结构这一部分,林叙就觉得受益良多。
他觉得,自己不仅是在修改图纸,更是在全面深入了解一艘LNG船。
第125章
造船日常
“是不是很有难度?”
一大早, 林叙继续处理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一道身影忽然来到了他身后。
“是啊, 颜老师。”
和林叙搭话的是交大船舶系这次安排到南江厂的老师颜永年,年纪很轻,理论能力和研究实力却相当强劲。
这段时间,林叙因为参与货物围护系统的研究和对方有了交集,林叙本身就是交大船舶系的毕业生,和系里不少老师都认识。
自然而然地,他和颜永年慢慢熟悉了起来。@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LNG船的货物围护系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两个人就能成功研发的,其中涉及的核心技术相当之多。@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一旦投入起来就会忘记周围,颜永年也是如此, 他当初原本有机会进研究所,却阴错阳差来了学校。
“在哪儿都一样。”颜永年挠了挠头发,“只是其他老师比, 我教学的能力弱了一些。”
这也是他这次被派到南江厂的原因。
林叙和颜永年聊了片刻, 两人便都专注投入到图纸的修改中了。
南江厂购买的这一套图纸数量实在太多, 林叙这段时间完全没有做其他事,光负责核查结构强度了。
“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林叙重重叹了口气,接下来便认命一般开始了修改。
他手头在改的是T型框架连接套管结构,对这一结构的设计工艺进行了改进, 而这只是货物围护系统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结构。
除了负责设计部分外,在生产准备阶段,林叙同样派上了用场——在南江厂的技术员里,他毫无疑问是最懂焊接的那个, 因而, 针对LNG船建造所需的殷瓦钢的焊接,厂里直接把任务派到了林叙头上, 安排他来培训焊接工人。
林叙:“……”
“这叫能者多劳,你就放心大胆地上吧。”陈辽拍了林叙一下,“等以后你把技术练出来,就又能编一本《焊接指南》了。”
“那应该属于不外传的技术吧?”
“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总而言之,你一定行!”
殷瓦钢即超因瓦合金,多用于精密仪器的制造,因为它能在高温和低温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稳定性,LNG船的货物围护系统,主要零部件包括绝缘箱、殷瓦钢三面体、泵塔等,这些零部件都需要准确无误地安装到船上。
想要建好货物围护系统,也就意味着南江厂的焊接工人们需要掌握0.7毫米殷瓦钢板焊接技术,而由于0.7毫米厚度的殷瓦钢是承担不了一舱液货的重量的,它实在是太薄了,因而需要用绝缘箱来支撑,殷瓦钢需要和绝缘箱紧密贴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殷瓦钢自身的建造难度也相当大,在当下这个时代,买自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过自LNG船这个项目筹备之初,南江厂上下就意识到,被卡脖子的技术早已超出了预期,这一艘船的建造如果全依赖进口的话,只会对南江厂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可以说,从决定发展出口船开始,南江厂给自身的定位就不是配件安装厂。
难关是要一点一点被攻克的。
只不过写在报纸和相关报道上的,是“南江造船厂又攻关了XXX技术”,在普通人看来,这或许相当简单,毫无难度,可实际上,仅是制造殷瓦钢一项,其中技术与生产的配合就相当令人瞩目。
林叙不得不佩服厂领导的决断——项目启动伊始,厂领导就果断决定,南江厂要有独立生产殷瓦钢的能力。
可以说,在LNG船建造过程中,殷瓦钢是最基础的,如果这一点都受制于人的话,就根本不会有所谓的“独立”生产。
而为了攻克这一技术,材料领域的专家们、结构方面的专家们……所有人联合起来发表想法,找问题、找解决措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启动研发之前,哪怕是在南江厂内部,都没有多少人认为厂里能成功把殷瓦钢生产出来,殷瓦钢蕴含的技术难度太高,是相当精细的一种材料——就目前而言,国内研发生产的高精尖材料,都会给人留下粗糙的印象。
可殷瓦钢偏偏被生产出来了。
收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林叙同样觉得热血沸腾。
他在南江厂这几年,见证的不仅是越来越多的海外订单,还有南江厂在技术上的一点点突破。
林叙很受厂领导看重,因为领导们觉得他胆子大,敢于突破和创新,但在林叙看来,厂里的种种突破都离不开技术员们和工人师傅们的奋斗。
哪怕平时有龃龉,也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人,可绝大多数员工心里都期盼着南江厂越来越好tຊ。
事实上,南江厂也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订单越接越多,也开始往高端船型突破。
在这个倒闭潮和下岗潮渐渐到来的时代,南江厂至少是稳定的,不会莫名其妙就发一笔遣散费让人回家。
在殷瓦钢成功生产出来之后,它的焊接也是一大难点——南江厂经验最丰富的工人师傅,那些自身技术高超、有实力带徒弟的大师傅们,对殷瓦钢的焊接都并不熟悉。
首先是殷瓦钢的焊接长度长,有100多千米,其次是要对电流有精确的控制,稍稍控制不好,要么焊不透,要么会被焊穿,除此之外,殷瓦钢要比一般材料娇贵无数倍,沾上一点汗液就会生锈,在焊接完成之后,还要接受最严苛的检查,因为一旦焊接不到位、存在气孔,就极有可能引起泄漏,进而导致爆炸。
林叙刚开始负责焊接指导的时候,工人师傅们和他开玩笑,说自己这辈子都没这么细致过。
旁人都觉得搞焊接是硬邦邦的辛苦活,靠一身蛮力就能做好,然而,只有亲身体验过、造过高附加值船的师傅们才知道,这其实是门绣花手艺,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手脚灵活,粗枝大叶的人根本干不来。
厂里的工人师傅们都是不服输的性子,殷瓦钢的焊接确实相当有难度,可师傅们也不是第一天面对难题,不可能厂里给他们安排了任务,他们拍手说自己完成不了,那厂里该找谁去?
在造船这项事业上,他们就是最后一道关卡,设计、舾装、总体……各个部门已经把难关一一突破了,只差生产的最后一环,他们怎么可能放任自己成为拖后腿的那个?
在工人师傅们焊接殷瓦钢这段时间,林叙也整天泡在焊接车间里,和师傅们一起攻关难点,论技术,已经许久没有参与焊接工作的林叙早已比不过工人师傅们,他最大的优势是脑子灵活,能找到一些焊接的新思路。
“要是你没过来,我们自己琢磨还不知要花上多少时间。”一位老师傅冲林叙笑笑,“你看你来这一趟,脸都黑了不少。”
“咱们现在的失败率已经下降到了30%,再下降一些,技术应该就能掌握了。”
殷瓦钢的焊接,要拿到法国GTT公司的焊接合格G证,难度高,还要接受复审,林叙亲眼见证了厂里的工人师傅们是如何通过努力得到证书的。
只能说,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拿下合格证,仅仅是有资格焊接殷瓦钢的第一步而已,真正的实践依然有难度。
对林叙而言,参与LNG船建造所耗费的精力是他进入南江厂以来最多的。
但考虑到安全,再细致都不为过。
林叙负责过不少造船项目,他一直觉得自己也属于吹毛求疵那一类人,反正一艘船不达到他心目中完美的程度,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艘船下水的。
忙完焊接这部分工作之后,林叙又继续参与到了LNG船主体的建设。
焊接只能算是他日常任务延展出去的一个分支,因为在领导心目中,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不太适合。
毕竟林叙眼下也是科长级别,个人能力又足够服众,至少在工人师傅们看来,他不是厂里那些“屁事不干还高高在上玩意儿们”之一。
南江厂的几位厂长人都不错,也比较脚踏实地,所以不爱来虚的,可厂里非业务科的员工们就未必是这样了。
林叙刚进厂的时候也受过气,甚至他当项目主管的时候,一个文件也被打回来过三回,后来因为他升了副科长,而不管是程安民还是施家望对他都相当照顾,那些人也就不敢太为难他了。
林叙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普通工人们平时会有怎样的遭遇了。
在林叙看来,这也不是南江厂管理不行,而是不同人对自身的定位有偏差。
上辈子林叙就见过那种人,只因为自己和领导一个楼层,就把自己也当成领导了,可实际上,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只是位置的不同给了他一种高于旁人的错觉。
……
“你可终于回来了。”
林叙一脸憔悴回了工作岗位,陈辽和徐军杨两人的状态也和他差不多,陈辽甚至说:“我现在看到难关两个字就害怕。”
“遍地的难关,有没有什么不是难关的难关让我们攻克攻克?”
“根本就不会有。”
客观来说,负责LNG船建造的人员众多,按实际工作量来说,他们现在承担的任务比之前还要少一些。
但问题在于,睁眼就是待攻克的难关,睡觉之前心里也惦记着难关,其中存在的压力根本无法用语言描述。
因为LNG船要关注的细节实在太多了。
“10毫米的误差都不行。”陈辽比着手指头,“就这么一丁点距离,就不合格了。”
“为了把舱壁搞平整,我都要哭了,我在家刷墙都用不着这么细致。”
“要装屏壁和绝热层,这也是没办法的。”徐军杨安慰陈辽道,“放任不管也不行,只差一点船就造不好。”
“我知道,我就是表达一下我现在的状态。”陈辽按着脑袋,发愁道,“你俩知道吗?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我当初为什么去学造船?”
“学科那么多,我学个物理或者化学也行啊,干嘛想不开来学造船?”
林叙:“问题是……你不仅学了造船,还读了造船专业的研究生。”
陈辽:“……”
“说点好听的行吗?”陈辽“嗷嗷”叫了几声,“会不会安慰人?我们不是朋友吗?”
林叙的情商真低!
林叙:“……”
反正自从LNG船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他们厂里参与到这个项目的所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崩溃。
第126章
回家
LNG船除了对货舱有最精细的要求外, 它对安装平台的要求也比普通船舶大得多。
南江厂计划建造的这艘LNG船,绝缘箱数量多, 装配精度要求高,为了方便绝缘箱和殷瓦钢板的安装,南江厂还需要建造一个专门的安装平台。
参与这个项目到现在,林叙也渐渐明白,为什么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LNG船的建造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举个例子说,南江厂为LNG船新建的安装平台,重量就有上千吨,零部件有上千个, 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哪怕是安装平台都建造不出来。
林叙没有参与到安装平台的设计中,不过出于好奇和作为项目主管的责任, 他特意去围观了安装平台的设计——对它的设计的严谨程度也与设计一艘船无异, 不管是桩腿的布置, 还是悬伸梁和通道的设计,以及支撑腿的设计,都要达到强度和稳定性两个方面的标准。(注)
当然,关于安装平台的设计, 最关键的还是要便于LNG船的施工。
林叙偶尔会觉得,造一艘LNG船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比如36=4*9,可要得到4这个数字, 他们必须把4=2*2这个问题解决了, 针对两个“2”,又有不同的困难在等着他们。
“好麻烦啊。”林叙叹了口气, “不知不觉当中,一年都快过去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造船不就是这样的吗?”徐军杨道,“我以为你都习惯了。”
“什么时候回家?”徐军杨问林叙,“我票早就买好了。”
“快了。”
卫强回了大连,来南江厂的交大船舶系的老师们也陆续回了学校,颜永年开玩笑说,他在学校至少还有寒暑假,被安排过来造船,仅有的假期都不见了。
林叙家离得不算远,所以他是几人里最晚回去的。
徐军杨道:“你这次回去可以把外公外婆接过来住两天,反正你那边有地方。”
林叙闻言摇了摇头:“算了,你也知道,我现在这日子过得可不规律。”
没什么空闲也就罢了,到了忙起来那几天,深夜才回家都是常事,老年人睡眠本来就浅,林叙实在不愿意打扰到外公外婆。
“也对。”
“而且咱们喜欢海城,家里老人可未必喜欢。”
徐军杨微微一笑:“确实。”
他搬到海城之后,家里老人确实来过一回,可待了没两天他们就回家了。
海城人太多,这几年发展起来之后,路上车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徐军杨夫妻俩和小孩能适应在这里的生活状态,商场热闹,也有小孩能玩的地方,生活到处都方便,但对于在乡下住惯了的老人家而言,海城就是哪里都不方tຊ便。
外公外婆一点也不喜欢城市,这一点林叙是清楚的。
当初要不是为了给林叙讨回公道,林正祥一辈子都不会去一趟宁安。
“咱们都利用过节的时间先歇一歇,等开过年,保准又要忙起来。”
陈辽“嗷”地叫了一声:“先别提忙这个词了,我现在听到这个词就头疼。”
厂里也叫他们趁着这个机会先休息休息,放松放松大脑,就目前来说,LNG船的建造确实有一些突破,但相对地,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也一直没有少过。
“今年好歹不用初期过来,就是待不到元旦有些遗憾。”徐军杨感慨道,“海城到我们老家的火车线路改了一条,今年回去能少转一班车,省不少事呢。”
除了感叹路程变短了之后,徐军杨还感慨于另外一件事——他曾经待过的恒升造船厂彻底关门大吉了。
前厂长被抓了之后,恒升造船厂就一天不如一天,在眼下这个形势下,徐军杨还以为恒升造船厂能多坚持一会,可惜还是没有逃过倒闭的命运。
到这时候,不管是徐军杨还是他老婆秦雪,都不得不感叹一句造化弄人。
当初徐军杨确实在厂里不受器重,他整个人都因此快抑郁了,然而仔细想来,就算那时候他在厂里受到领导的器重和提携,这个时候恐怕也会和恒升造船厂一起下岗吧?
就算他是有技术的人,可找到一份合时宜的工作恐怕也并不容易,更不必说像在南江厂这几年,既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有能参与到LPG船、LNG船这样的大项目。
更关键的是,他的才华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更不必说他还认识了林叙和陈辽这两个关系不错的朋友。
徐军杨心情变得爽朗了,心胸也就更开阔,在恒升造船厂的时候,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而现在,尽管他依然坚信自己拥有才华,却同样能看到自己存在的短板。
每一年回家,他都开开心心的,虽然徐军杨很清楚,这次回家,他恐怕还要遭遇恒升厂那些老同事们的“抨击”。
没办法,谁让他现在过上好日子了呢?
……
林叙依然是坐原路线回家,这两年,海城和宁安市之间的火车行程也在缩短,可坐的车次也变多了,不过林叙还是很想念高铁——能把在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的话,假期才能变长一些。
林叙这次没有带着大包小包回去,因为他听林文华说,现在海城买得到的东西县城也能买到了。
林叙今年是和林培一起回的。
林培在研究所,压力没有林叙那么大,不过他每天搞的研究都相当烧脑,林叙眼睁睁看着他从学生时代的活泼变得沉默寡言。
林文华原本也挺为林培担心,可去过海城一趟之后,他发现林培的同事们都和他差不多,话不多,戴个眼镜默不作声地搞研究。
用他领导的话说,研究所是个坐冷板凳的地方,要耐得住性子才行。
何况林培的沉默寡言也只在工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私下里还是原来那副乐天的模样。@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对此解释为,都工作了,哪有不疯的?
哪怕林叙在南江厂过得很开心,可当压力巨大的时候,他同样会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林培包里带着《故事会》和武侠小说:“平时天天盯着那些数字看,不放松放松,我绝对会疯掉的。”
林叙翻了翻《故事会》:“怎么都是我看过的?”
林培瞅了他一眼:“你们平时也看这个?”
“那不然呢?”林叙反问他,“不然工作时间怎么打发?”
养牛的都知道,牛要吃草,耕地时间还不能太长,不然只会消耗牛的寿命,反而不划算。
他们平时搞研究搞设计已经累得够呛了,再不让大脑休息休息,林叙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变傻。
“没那么容易的。”林培叹了口气,“我都没有变傻。”
林叙:“……”
他真的很想了解,毕业之后这几年,林培都度过了怎样的人生。
“赵海平和钱鸿今年回来不,你和他们联系过了吗?”林培问林叙。
“钱鸿应该会回,他每年都回家,赵海平嘛,他去年没回,今年也该回了吧?”
对方天南海北地到处跑,每个月在的地方都不一样,在林叙和林培看来,赵海平的行踪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不是对方亲口说出来,他俩都猜不出来对方究竟出现在了哪里。
不过从上次见面的状态来看,赵海平可谓相当放松,丝毫没有林叙和林培两人身上的紧迫感。
或许因为考古本身是一份不能急躁的工作,林叙觉得,现在的赵海平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
其实林叙也觉得自己在践行理想,但或许因为目前的船舶行业离他理想中的第一还有距离,他熟知未来船舶业发展的宏伟景象,就希望目标能够早早达成。
因而他很难保持平和。
哪怕他清楚,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造LNG船,他再着急都没用,还是得按既定的步骤把一艘船慢慢造出来。
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急什么。
“你是因为期待值太高了。”陈辽和徐军杨指出过林叙这个毛病,“考到一百分就足够了,但你每次都希望自己能考120分。”
因而南江厂那些由林叙负责的项目,林叙都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但相对地,因为他设置的标准太高,他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压力。
厂领导对他有期待,他自己又对自己抱有期待,所以哪怕是在休息时间,林叙都很难做到全身心去休息。
他倒是希望自己能有赵海平那种心态,可惜现在的他还很难做到。
林叙叹了口气,这大概也和他是重生人生有关。
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他却拥有了两次,在他看来,这辈子就是对他上辈子的弥补,让他没有重蹈覆辙,可以让上辈子的所有遗憾消失无踪。
所以他会更珍惜这辈子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在70年代以后的这个节点参与到船舶行业的发展中来。
“钱鸿状态倒是不如之前。”林培沉吟片刻道。
林叙点点头:“那也是没办法的,他和人打交道的机会多。”
在林叙看来,钱鸿为人比较诚挚,没什么心机,如果放在他们厂里搞技术,钱鸿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合适的,可他的工作偏偏是性情更圆滑的人适合去做的。
不过照钱鸿自己的说法,他好歹也摸爬滚打了几年,已经慢慢习惯了工作的节奏。
“一想到我还有好几十年退休,我就觉得日子难过。”林培叹了口气,“还是读书的时候最自在。”
林叙看着他:“读书的时候没有钱。”
林培:“……你少说两句也没啥。”
两人这次回家,考虑着给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红河村地方偏僻,但是条件好的人家已经配上电视机了,虽然那大多也是子女给安排的。
县里的电视机价格要比海城的新款便宜一些,只是卖的都不是大牌子,而是被大城市淘汰下来的旧款,功能没有那么多,不过对住在乡下的人们来说,新不新款没那么重要,能看就行。
两人想的是,舅舅舅妈年纪越来越大了,外公外婆也不爱出门,地里的活儿也渐渐干不动了,不如就给几人买台电视机打发打发时间,反正给他们买电视比给自己买电视划算。
一天的工作忙完,脑细胞都烧空了,哪有心思看电视?
外公外婆倒是有台收音机,平时可以听听新闻广播之类的,外婆喜欢听单田芳,但不管怎么说,电视机到底比收音机更有意思一些。
第127章
回家日常
林叙在海城这几年, 海城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但回家之后, 县城多少还有些变化,红河村却还是老样子,到了冬天,雪一下,地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
镇上倒是新建了几栋房子,林培也建议小舅他们在镇上建一栋,反正家里如今的条件也不是建不起房,可林文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家里都是老邻居,到处都熟悉, 住到镇上做什么?我们又不在镇上上班。”
在这个年代,哪怕是镇上和村里,彼此间还是存在差距的。
林文华毫不在意, 对他们来说, 林叙和林培都留在海城了, 他们住在哪里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何况如今的农村也不是几十年以后,只剩下一批老年人还在支tຊ撑,在林叙穿越回去的那个年代,村里最年轻的农民也近60岁了, 年轻人都在外面打拼。
现在的红河村甚至可以用热闹来形容,家家户户孩子都多,四代同堂的情景都不少见,房子甚至都不够住, 兄弟之间也会因为住房问题产生矛盾, 林叙和林培每次回家,到了村口就开始和邻居们打招呼, 年纪大些的还好,他们都认识,像那些在读高中的年轻人,甚至再小一些的,他们见了都懵,还得林文华一个个给他们介绍。
既然林文华不愿意住到镇上去,又不肯和他们一道去海城,林培就建议道:“不如把家里房子重建一下?”
林家人口少,住房面积在红河村并不算小,林叙和林培出去读书之后,家里的地方就更显空旷。
林文华不觉得自家住得差,林培这么提议的时候,他愣了一下:“不用吧,之前不是修过吗?”
在林文华看来,现在的生活已经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了,想吃肉就吃肉,去镇上买东西也不必样样算着价钱,他现在甚至都回想不起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了,感觉那像是好几十年前的事。
可实际上,就在林叙和林培读大学那几年,家里还是一分钱分成两瓣花,连大米都不敢吃白米饭。
“换成水泥地,刷个墙,住着舒服些,还能把门口的场给浇了,这样晒粮方便,就不用天天拖网晒了。”
林培这个提议要是说给林正祥和王仁凤听,两位老人一定不会答应,两人都节俭惯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下去的,着实没必要把好好的房子再动一遍。
林文华想想却觉得有道理。
家里是有这笔钱的,林叙林培读大学到今年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里,家里没发生什么大事,钱只有存的,没有出的,时间久了,他和郭萍才意识到,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攒了那么多钱。
不过林文华也有顾虑——怕人家见了眼红。
林家的日子渐渐过起来了,这是整个红河村都清楚的事,不过因为林叙和林培常年不在家,林文华也不是爱炫耀的性格,他们只是生活条件比前些年好了一些罢了,并没有给家里添置什么大件。
“要是建房子,估计又有人要说了。”林文华犹豫了片刻,最终道,“还是看村里其他人家什么时候动手建,我们再建也不迟。”
红河村日子不错的人家也不止他们一家,林叙和林培都是拿工资的,可村里还有子女在外面当了老板的人家。
……
“我就猜到我爸要这么说。”林培小声对林叙道,“你别看他说了这么多理由,其实归根到底是舍不得钱。”@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点了点头:“我知道的,他等会保准要和舅妈商量商量,再换一套说辞。”
事实证明,林叙的想法果然是对的。
林文华确实把林培的提议和郭萍说了,而且不出意外地从郭萍那里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其实这也正常。”林叙道,“小舅他们挣的钱,和我们再外面挣的钱不一样。”@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和林培的工资都早早过百了,但对于林文华而言,一百块却是他辛苦几个月才能赚到的钱。
同样是钱,他们付出的汗水却完全不同。
林叙和林培都愿意为家里建房提供助力,尤其林叙现在根本不差钱,厂里给了他房子,又给了他分红,他这几年的工资攒下来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不过林文华是不会接受他的好意的,这一点林叙相当清楚。
小舅和外公外婆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他的任何回报,他们不过是希望他能过上好日子罢了。
而相对地,林叙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为家里做一些事,以此来回报他们对自己的好。
他又叹了口气,林培轻轻推了推他:“你有那么大心理负担做什么?你就是想得太多。”
冬天的太阳很暖和,不过红河村还是比海城冷太多,两人各搬了把椅子,裹成球一样在门口晒太阳,林培原本要看《故事会》的,太阳太大,看得刺眼,他就蹲下/身,让后背能多晒一点太阳。
“我现在是什么都不想了,光研究那些定理定律都让我吃不消了。”林培叹了口气,“你今年是不是也在造新船?”
林叙点了点头。
“天气真好,回头看看能不能在大棚里洗澡。”
回家之后,洗澡成了一个麻烦,冬天家里都是烧水洗,不像在海城,他们可以随时去澡堂,关键是烧水冷得太快了,洗不了多久身上就冷了,头发还得另外洗。
这几年田分给各家种之后,红河村这边也不再拘束于传统的粮食作物了,有人家长起了薄荷,熬薄荷油,还有种桑葚喂蚕的,也有人家买了薄膜种小棚蔬菜。
到了冬天,种的这些蔬菜就能搬到棚子里,也有空下来什么也不放的大棚,冬天用来洗澡最方便。
“你俩聊什么呢?”
林叙和林培正聊着,一个身影来到他们身后,把林培手里那本《故事会》抽走了:“你怎么在看这个,还不如看武侠小说呢!”
林培转身看向钱鸿:“我又不是学中文的,看《故事会》已经能体现我的文学素养了。”
“也对。”钱鸿笑道,“你要是看什么数学题集,我的头才大了。”
毕业之后,钱鸿胖了些,也白了些,看起来不像是小时候吃过苦的了,不过不仅他是这样,林叙和林培都是这样,这几年回村里,人家都笑他们成了正经的城里人。
“回家没什么事做,不过能缓一缓,松口气也好。”钱鸿进屋搬了张椅子,也和两人一起排排坐晒太阳。
“赵海平呢?”
“他亲戚家的小孩明年考大学,把他叫过去辅导作业了。”
“他还真有本事。”林培笑道,“你叫我现在教学生,我是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
“你不是学数学的吗?”
“学数学和会教是一回事吗?以前我的数学都是一个个步骤写的,现在我能省掉不少步骤,老师会扣分好吗?”
“赵海平他本来就当过老师,比我们有经验。”
钱鸿点点头:“也是,不过我觉得,林叙你也比较会教人。”
林叙:“……现在不行了。”
要他再回顾高考那时候的知识点,林叙根本就想不起来了,他现在脑子里都是和造船相关的知识。
钱鸿又忍不住感慨,现在他们四个人里,另外三个人都是研究生学历,只有他不是。
林叙和林培齐齐瞅他:“你去读一个呗,又不麻烦。”
他们高考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不过在当下,研究生依然很少,各个单位都不会阻止员工读研。
钱鸿:“……”
要不是他分别听这三个人说过读研的痛苦之处,他脑子一热恐怕也会去读了。
除了略忙之外,钱鸿其实很满意他眼下的工作,甚至他的忙是相对的,比起学生时代爸妈和兄姐的辛苦,他所谓的忙碌根本算不上什么。
几人当中,林叙应该比他更忙。
钱鸿虽然负责的不是经济方面,可他也知道各地船厂如今的忙碌景象,报纸上也常常有报道,用的都是“攻关”、“创新”之类的词,林叙本身就是责任心很重的那种人,他进了船厂,必然是要挑大梁的。
钱鸿如今也在宁安,他就聊到了宁安车辆厂如今的境况:“情况比较一般,订单确实能接到,可日子不比从前好过,有那么多人在呢。”
“老一批员工陆续退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厂里又新进了不少人,放在十年前,这么多人厂子也养得起,可这几年各家工厂的形势都不行,新人的技术又不过关,还是那批老人在撑着。”
“这种事,免不了的。”
“是啊。”
他们都是后来才听说顾国前过世的消息的。
因为顾国前对林叙实在太差,林培也不叫顾国前姑父,至于钱鸿他们甚至没和顾国前见过面,自然也不会叫他一声伯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都很担心林叙,生怕tຊ他会因此受到影响。
林叙后来也和他们聊过这件事。
不管顾国前是生是死,他都当自己不认识这个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他这辈子过得很好,他可以无视顾国前的存在——对他而言,把恨意寄托在这么一个人身上,实在是太浪费他重来一次的人生了。
顾国前尚且如此,本来就是外人的王书梅和顾征他就更不会放在心上了。
几人聊着聊着,赵海平终于露面了。
“你怎么看起来这么沧桑?”
“让你们去晒几个月的紫外线,你们比我还沧桑。”赵海平感叹道,“我最近读了阿加莎的《古墓之谜》,发现考古也是有危险的。”
林叙几人:“……文艺青年又来了。”
“你们被暗杀的可能性比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还低吧?”
“我就是感慨,又没说这事真发生了。”赵海平带来了家里做的包子,粉丝韭菜豆腐馅的,“新蒸的,不用再过一锅包子从年前吃到年末的日子,真幸福啊。”
“好吃!”
“要是方便的话,我就把包子带到海城,这包子比我们单位食堂做的好吃多了。”
一说到食堂,几人都有很多话要讲,每个人都认为,单位食堂属于一月限定,也就刚去的那个月味道稍微好一点,接下来的日子里,那绝对是一天不如一天,叫他们这些才出社会没多久的小青年深深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性。
他们想回家,除了想念家人之外,也是因为家里烧的菜怎么吃怎么对味,比单位食堂好吃一百倍。
“我最近读明代小说,真怀疑我们食堂师傅去光禄寺进修过。”赵海平摸着头发,“我自己烧都比他烧的好吃。”
第128章
回厂里
这次回家, 林叙和林培特意跑了趟县城,给家里买了台电视机。
林文华和郭萍没再指责两人乱花钱, 因为他们渐渐意识到,两人和他们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没必要太过苛责。
两人如今在海城生活,总不能要求他们的生活水准和在红河村时一样,那就失去考出去的意义了。
“再说了,孩子愿意给咱们花钱,咱们应该觉得高兴才对。”林文华道,“看这几年,家里贵些的东西, 哪样不是孩子们给买的?”
只是林叙和林培买的贵重物品,林文华和郭萍都舍不得吃用,衣服什么的都好好珍藏着, 冬衣一年只穿一次, 之后就好好收在柜子里。
这台电视机林文华夫妇俩没有拒绝, 因为不仅他们能看,林正祥和王仁凤平时在家也能看。
农村的娱乐生活原本就少,到了农闲时分,不少人就聚在一起看牌, 打得小的还好,至少不影响平时生活,可有些人钱没赚多少,却爱在牌桌上充英雄, 一年到头没挣多少钱, 到最后都花在了牌桌上。
林文华平时不爱打牌,只有实在闲得慌的时候才会看一两局, 他倒是爱看看武侠小说之类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的都看过,港岛那版《射雕英雄传》上了之后,林文华看了好几遍,家里没有电视机,他就搬张凳子到人家家里去看。
《射雕英雄传》播的时候是85年,那时候他们大队的所有人都集中在唯一一户有电视机的人家家里看,看完之后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在林文华看来,现在播出的电视剧数量虽然少,却没有一部不好看的,除了《射雕英雄传》之外,他还看了《上海滩》。
去海城看林叙和林培的时候,林文华虽然清楚海城没有许文强,却还是去外滩仔细逛了一圈。
他在海城拍了那些照片都用相框好好摆着,眼下是没有朋友圈,要是有的话,林文华保准是那种去一个景点发七八条朋友圈的人。
“有了电视机,咱们自家也方便。”林文华对郭萍道,“下次你就能一边打毛线一边看电视了。”
“你也能多看看新闻。”郭萍道,“至于房子的事,咱们再等两年,家里宽敞些干净些,培培他们回来了也高兴,他们说是在大城市待着,可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你也是见过的。”
林文华去海城那几天,林叙和林培的宿舍他都见识过了,回来还仔仔细细给郭萍说了。
地方小,床也小,都是钢架子床,还不如他们家自己找人打的木床结实,海城什么都贵,林叙和林培虽然工资不低,可两人给他掏钱付账的时候,林文华还是感觉到了一阵肉痛。
要是在家里,同样的东西价格能便宜一半。
他和郭萍都很清楚,在他们这个年纪,以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能给林叙和林培提供的助力相当有限,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两个孩子在外闯荡不容易,他们在经济上帮不了什么忙,总得在心情和精神上给孩子一点助力。
要么出钱,要么出人,这是一贯的道理,总不能一毛不拔还在那指手画脚,这事林文华可办不来。
他能看出来,这次回家,林叙和林培都有些累,所以他别的都没提,只叫两人在家吃好喝好,平时家里舍不得买的,趁着两人回来,他特意多买了一些,有些特别难烧、以家常菜的手艺烧不出来的,他还请了帮厨的师傅过来,就为了让家里两个小孩过得高兴。
这个年代,林文华和郭萍这样的家长并不多。
以前林培还在读书的时候,村里就有人说他们夫妻俩太纵容孩子。
可林文华觉得,家里就林培一个,他不惯着,还有谁肯惯着林培?
何况林培又不是那种娇惯了就长歪的孩子,自从林培考上大学之后,林文华对他就只有满意了。
林培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想实现的梦想,他一直在朝着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奋进,作为家长,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前几十年,林文华一直生活在农村里,那时候林玉文嫁到了城里,这个事在红河村还引起过轰动,都说林文华有个城里的姐夫,日子要比一般人好过得多。
哪怕林文华从没想过攀顾国前,更没想过要从顾国前身上得到什么,但人家都那么说,他也就没有吱声。
可事实证明,他这一生注定庸庸碌碌,哪怕有一个住在城里的姐夫,他唯一的外甥过的日子也不如其他人,甚至可以用凄凉来形容。
林文华心里怎么可能不恨?
可就算他恨,他也改变不了什么,他注定活在乡下,用铁锹挖地,埋种子,天最热的时候,哪怕太阳把皮肤烧伤了,他还是要下地干活。
一直到人生的第四十多个年头,他才体会到了风光的滋味。
虽然这风光不是他自己带来的,而是他的儿子和外甥带给他的。
听到顾国前去世的消息,他除了对林叙的情绪比较担心之外,内心早已没有了波澜。
——从林叙他们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他接收到的就只有好消息,没有一点坏消息了。
他本来就容易知足,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只有一百分的满足。
从一开始,他就不期盼林叙和林培能够大富大贵,他不过是希望他们不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罢了,这一点,两个孩子都做到了,那就足够了。
……
在家的生活实在太温馨,说句实话,林叙都不愿意第一时间回到造船地狱里。
但该回的还是得回——看在提前发的一个月的工资和年终奖的份上。
而且他回厂里的时候,程安民施家望几位厂领导也早就在工作岗位上了,不管怎么说,在和员工们同甘共苦这件事上,领导们还是做得挺到位的。
陈辽一到办公室就是一副绝望的神色:“……我刚拿起文件的时候,都觉得这些字连在一起我一个都不认识。”
“这真的是我去年参与过的项目?”
“谁不是呢?”林叙连打了几个哈欠,“今年假期这么长,我居然完全没有感觉。”
“知足吧你们。”徐军杨给他们一人丢了一包鱿鱼干,据说是他老家那边的特产之一,“想想我,在路上都花了那么长时间。”
“也对。”陈辽立刻拆开鱿鱼干,用力嚼着,“味道真不错啊,怎么没多带点过来?”
徐军杨:“……听听你这说的,是人话吗?”
不过对于两人来说,这次回来上班也有好消息。
新年开工之后不久,厂领导就tຊ把两人叫了过去,告诉两人今年被排进分房的队列里了。
陈辽是一个人住,他虽然羡慕林叙分到的新房,不过他对现在的住宿环境还算满意,徐军杨就不一样了,一家三口还住在单位安排的宿舍,哪怕条件比当初在恒升船厂的时候要好,他还是想住进宽敞点的房子里。
分房的事两人谁都没透露,就只告诉了林叙。
因为领导找两人的时候也特意给他们点出来过——他们这次能排上队,也和林叙有些关系。
两人私下里一合计,恐怕是林叙到领导面前给他们争取过了。
陈辽和徐军杨之所以爱跟林叙的项目,就是因为林叙没有私心。
徐军杨有过在其他船厂的经验,陈辽则是毕业之后就被分到了南江厂,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南江厂也不是一片净土,但林叙好就好在敢争取,他能给下属争取的机会,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争取。
而除了林叙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人——哪怕你只是和他呼吸同一片空气,他也想搞你。
哪怕你多拿一点奖金、多减轻一些负担对他没有任何坏处,甚至是毫不相干,他也不希望你过得高兴。
偌大的南江厂,同样有这样的人存在。
哪怕是“排队”,哪怕是“有可能”分房,领导没有给他们100%的保证,但在南江厂这样的地方,能让领导说出“可能”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十拿九稳了。
陈辽和徐军杨都相当高兴,能有分房,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海城扎根了。
两人都不是海城本地人,靠着工资在海城生存已经不容易了,哪怕厂里管了吃和住,可他们这个年纪,不可能什么都不买,要省吃俭用到那种程度,上班的意义又在哪里?
“请吃饭就行了。”林叙的要求相当低,“要吃大餐。”
“请林师傅做?”陈辽笑道。
“那再叫朱大姐盛?”
林叙翻了个白眼:“放过我吧。”
林师傅就是他们食堂的师傅,经典技能是把所有的菜做出同一个味道,肉菜和荤菜都一样,而他们那个窗口负责盛饭的朱大姐则有一手抖勺的绝活,她盛饭的分量总能比其他人少一些。
要不是单位食堂发餐券,林叙他们根本不爱去他们那个窗口吃饭。
好在南江厂人数众多,食堂不止一个窗口,偶尔林叙他们还能吃到点新花样。
据钱鸿说,他们单位人少,从他上班以来,食堂的菜色每周都差不多,做得难吃也就算了,食堂还特别爱整些浮夸的菜名。
酱香龙骨——就是酱香猪骨。
少得可怜的冬瓜和肉眼看不见的虾皮汤,还用“烩”这个字展现厨艺的精湛。
林叙不由感慨,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单位的食堂还是比较朴实的。
虽然陈辽和徐军杨都没有答应林叙的大餐要求,不过两人早就决定好了,只要分房的事一定,两人绝对要请林叙吃顿好的。
虽然两人认为自己在南江厂这几年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单位的分房,两人都能堂堂正正领到手。
然而,南江厂能做出成绩的员工太多了,还有那种看着没干活,但是厂里每一个重要文件都有他的那种人,论业绩,对方看起来比他们还要光鲜。
到了分房这种争夺利益的时刻,从来没有所谓的“应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那一份利益。
他们之所以能那么快排队,不过是因为林叙把他们放在心上罢了。
林叙对他们的照顾,徐军杨和陈辽又怎么会不清楚?
对方不是那种办了一点事就恨不得嚷嚷得天下皆知的性格,对方总是无声无息地替他们把事情办完,哪怕他们时隔许久之后才知道也没关系。
在徐军杨和陈辽心里,这是独属于林叙的温柔。
第129章
继续造船
“我又开始反思当初为什么学造船了。”
一大早刚到工作岗位, 陈辽就开始叹气:“我当初到底是哪里想不开?”
徐军杨又给他摸了一袋鱿鱼干:“别反思了,干活吧, 你瞧林叙多有动力。”
陈辽:“……”
看着已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的林叙,陈辽陷入了沉默,半晌他才道:“林叙根本不是一般人。”
是真正的变态好吗?
以前陈辽还有和林叙争一争的心思,现在完全没有了。
他们已经在南江厂干了好几年,刚入职时的动力已经慢慢变成倦怠,对于厂里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多少是会觉得疲惫的,但林叙不同,不管在什么时候, 林叙永远动力满满。
在这一点上,陈辽觉得自己就比不过林叙。
……
林叙眼下还在研究安装平台的设计图,设计图上既体现了安装平台的基本结构, 又要方便工人师傅们安装, 这份设计图不能太复杂, 毕竟南江厂的LNG船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一艘成功造出来之后,厂里还有继续造第二艘、第三艘的计划。
“现在的问题在受力上。”颜永年对林叙道,“这么复杂的工艺, 既要考虑到安装和焊接,受力还必须均匀,都是细活儿。”
“是啊。”林叙跟着叹了口气。
他现在庆幸,不管是在交大四年, 还是出国读研的那两年, 他都尽力多学些东西,物理学的、化学的、材料学的……虽说不至于门门精通, 但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探讨之后,林叙也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他重新画了一份图示:“受力就按这个来,怎么样?”
林叙画的图交到了颜永年手上,又被他传递到来南江厂的其他专家手里,最终,几位专家一致断定:“就按这个图来造,安装平台应该不会有问题。”
新年过后,颜永年也早早结束了假期,第一时间来南江厂报道。
一般来说,按他在交大船舶系的课表安排,他应该还能在家多待几天。
“反正我也闲不住,就来搞搞LNG船的研发。”颜永年看向林叙,“你信不信,咱们在这做的虽然是最枯燥最微小的工作,可对于咱们国家的船舶行业而言,这必然是一大进步。”
“我信。”林叙点点头,“我比谁都信。”
“日子国造出第一艘LNG船是在81年,K国据说也有在制造中的LNG船,而且它在船舶行业的投入更多,总有一天会完全超越K国。”颜永年到,“接下来就是我们了。”?
而不管是林叙和颜永年,两人都坚信着,落后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华国的LNG船会全面超越日子国和K国。@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只是眼下,他们需要攻克的难关还有很多,液化气的制冷和保温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大型LNG船研发技术……
不过林叙对此充满自信,不仅因为他见证过未来,也因为此刻的他正是南江厂一点点突破技术壁垒的参与者。
只是慢上一步而已,总有一天,他们一定可以突破的。
……
在这艘LNG船建造的前半,林叙参与的都是船体的部分,不过不管是围护系统,还是安全平台和殷瓦钢,难度都不可谓不高。
林叙每次去找施家望汇报工作,表情都相当壮烈。
“慢慢来呗,咱们厂预留的期限很长。”施家望安慰了林叙一句,“技术上我没有什么能帮到你的地方,不过生活上你们要是有什么困难,或者和其他单位的沟通存在问题,或者需要加人的话,都及时和我说。”
LNG船的建造难度相当高,哪怕是施家望和程安民这种有专业背景的厂领导,都很难在技术上给予项目组太多帮助。
当然,对于项目组而言,领导愿意请外援,并且不随意干涉LNG船的建造进度,那就已经是相当宽容的领导了。
林叙相当适应在施家望和程安民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他一直觉得,南江厂这些年能做出成绩,和领导们的包容是分不开的。
在林叙对船体部分的参与告一段落之后,他又来参与推进系统的建设了。
“你真成一块砖了。”
几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徐军杨调侃林叙:“等咱们厂下次独立造LNG船,你肯定跑不掉了。”
“反正林叙他对什么类型的船都感兴趣,咱们不用替他发愁。”陈辽把炒茄子推到林叙面前,“林科长,你多吃点。”
林叙:“……你把肉推到我面前,我才能更明白你的诚意。”
陈辽:“本来就没有诚意,谢谢。tຊ”
推进系统是液化气船的又一重要系统,它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液货蒸发气,这也是液化气船不同于其他船型的地方。
根据南江厂的调查发现,一艘LNG船的液货舱蒸发绿能达到0.3%,如果是20万立方米左右的大型LNG船,每天的蒸发量能够达到数百吨,换算成能量的话,几乎相当于400吨左右柴油的发热量。(注1)
一方面,对这部分能量加以利用,能够节省成本,除此之外,蒸发的液气也会导致液货舱压力过大,从而导致泄露事故,因而,在进行综合权衡之后,目前国际上更普遍的方式是对这一部分蒸发气作为船舶推进系统的燃料进行利用。(注2)
林叙参与到推进系统这部分时,经过商讨,南江厂这艘LNG船决定采用锅炉-蒸汽透进系统。(注3)
国际上相对先进的方式是采用双燃料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只是南江厂目前的技术力量有限,这艘LNG船的建造成本也有限,因而这艘LNG船采用的还是相对原始的系统。(注4)
“这个系统主要是这么运作的——”
办公室里,林叙目光专注地盯着图纸,来自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指着图纸道:“将蒸发气通过管路引入锅炉,接下来,它产生的高温高压可以推动蒸汽透平,之后通过减速箱减速驱动螺旋桨,进而推动船舶航行。”(注5)
图纸上画得可谓相当清晰,蒸汽锅炉、减速齿轮箱、蒸发气输送压缩机等设备,以及真空冷凝器、抽真空泵等设备一应俱全。(注6)
“不过这种方式效率还比较低,不如目前最新的推进系统,不过LNG船的蒸发气本身就是多余的,与其把它浪费掉,不如用推进系统加以利用。”
林叙点点头:“本质上就是实现蒸汽—水—蒸汽的循环。”
“对了,就是这个原理。”
研究所专家道:“不过图示是简单的,实际操作起来……”
对方露出了一丝苦笑,林叙也跟着笑了:“我明白,就像围护系统,简单说来也就是绝缘箱、殷瓦钢和泵塔这几样。”
但这几样里,有一样是简单的吗?
所有人都知道上太空坐宇宙飞船就行了,就像把大象塞进冰箱里只需要开冰箱门再关门就行了。
首先,这个推进系统的管道特别多,比如说高压蒸汽管,听起来似乎也挺简单,管道而已,然而,这个管道需要承受515摄氏度的高温,还有承受高压,因而对材料、强度和安装都有要求,连具体的阀门都没法使用南江厂曾经使用过的阀门。(注7)
而设计图本身看起来简单,但到了具体管道的安装和贯通,难度还在继续升级。
林叙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都学过材料,但在实际造船的过程中,“学过”一种材料、了解一种材料的特性,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将一种材料准确无误地进行使用。@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种高附加值的船舶,其中涉及的一些材料,就算是林叙有相关经验的船厂员工,都未必能轻易接触。
这次为了造LNG船,南江厂可谓大手笔购买了一堆高性能材料,这些材料造价高昂,稍微有损毁的话,都是按林叙的年收入为单位,而论总价值的话,就算林叙从20世纪工作到21世纪,他依然无法承担。
从负责推进系统之后,林叙的精力就从船体转移到了这一部分。
客观来说,推进系统涉及的设备比围护系统更多,当然,在实际的装配中,推进系统倒没有围护系统那么严苛,但它同样对安全有极高的要求。
从决定造这艘LNG船开始,林叙就时刻把安全放在了心中。
也由不得他不注意,稍有不慎就是大爆炸,这份压力林叙确实承受不起。
“压缩机先来抽蒸发气,加压升温后送到锅炉燃烧,锅炉必须是蒸馏水,还不能是普通水,所以必须增加一个水处理设备……”林叙喃喃道,“幸亏我对船的动力比较了解。”(注8)
“有过造船经验的,对这块都不可能不了解。”研究所那位专家道,“不过中间也要注意,不能失火,这里必须采用双璧管,内管运输,外管放惰性气体,防止蒸发气和其他外界气体反应。”(注9)
林叙忍不住道:“我参与这艘船的设计也挺久了,感觉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爆炸。”
“不谨慎不行啊。”
“是啊,哪怕为了海洋,也不能让这么多燃料倒在海上吧。”
“对,咱们可是靠海吃饭的,虽然这个性质和渔民不太一样,但本质上也差不了太多。”
国外的船如何,林叙他们管不着,但本国的船出海,都会先期盼航行顺利,林叙很唯物,不过在造船的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着对大海的绝对尊重。
第130章
造出来了
第一百三十章
这艘LNG船的建造, 经历了对船体、推进系统、液货装卸系统、货物处理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应急切断系统等等系统的处理与探索,在林叙回家过了四个春节之后, 终于得到了让南江厂所有人期待的结果。
时间也来到了90年代。
对林叙而言,这是他工作以来经历过的建造时间最长的一艘船,然而,考虑到LNG船的建造难度,和目前已经掌握了LNG船建造技术的日子国和K国相比,南江厂的效率已经相当之高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我都变沧桑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几年里,林叙睁眼是船,闭眼是船,厂里请的专家过来的时候, 他就在跟进项目,等专家们陆续从南江厂撤离了,他依然在跟进项目。
项目组的其他工作人员按职责划分分别负责这艘LNG船的某个部分, 林叙却是全程跟进, 没有离开过半刻。
他不敢说自己完全掌握了LNG船的建造,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是目前南江厂最了解LNG船的那个人。
累确实很累,不仅是身体上,更是精神上, LNG船一天不造出来,林叙的负担就要持续一天,连续几年关注同一件事,要不是林叙的抗压能力还算不错, 他保准难以承受。
但因为周期特别漫长, 这艘船真正造出来的时候,林叙心中的满足感也难以言说。
他们居然真的造出来了一艘LNG船。
哪怕和新世纪以后那些技术更精湛、性能更好的LNG船相比, 南江厂的这艘LNG船不算特别出众,但一艘LNG船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
“我前些年去日子国学习过,那会儿日子国早就有了LNG船,咱们还没有。”LNG船成功建造后的某天,程安民对着他们讲了一段过去,“我就透露出想和日子国那边合作的意思,当时日子国也是通过转移欧洲技术才将LNG船研造成功的。”
他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不用猜林叙也明白了。
事实上,哪怕程安民是南江厂这个国内数一数二的大船厂的掌舵者,在船舶系统里颇有知名度,但到了国际上,只要技术不如人,再大的威势又能怎么样?
当然,南江厂提出造LNG船不是因为程安民在外面受了气,只是自身发展和壮大的需要,对林叙在这艘船建造中发挥的作用,领导们都相当认可。
林叙:“……我真没发挥太大的作用。”
领导们似乎都喜欢拔高他的功劳,但在林叙看来,从最开始他负责的大型散货船,到今天建造成功的LNG船,都是南江厂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包括那些一心一意建出更好的船的专家们的功劳。
林叙发挥了作用,但他的作用没有那么大。
“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懂吗?”
“就是,林叙同志,你可别太骄傲。”
“咱们厂现在要开始给这艘LNG船做宣传了吗?我前些日子还看到有海外媒体说咱们绝对造不出LNG船,真想把船拍在他们脸上啊。”
“会死人的,要是死不了人,我也想拍。”
“随便他们怎么说呗,这又不妨碍咱们真把船造出来了。”陈辽摊在椅子上,“卫强还打电话过来问,是不是船造出来了?”
LNG船还没造好,卫强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先一步离开了。
林叙甚至都没有好好挽留对方,只是留对方吃了顿饭,离开之前,卫强也在海城好好逛了逛,读书期间比较穷tຊ,他只能去那些免费的景点,现在虽然不算富有,日子总归比以前好过多了。
……
而进入90年代以后,林叙他们这些普通员工都渐渐意识到——船舶市场已经逐渐回暖了。
南江厂的订单虽然没有在国际上取得领先,但论订单总数,却已经远远超过7、80年代,除此之外,由于南江厂已经掌握了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和LPG船建造的技术,性价比又高,在这艘LNG船建造期间,南江厂的订单实现了井喷,目前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了。
“等这艘船正式下了水,咱们就可以研发新一代LNG船了。”施家望道,“等咱们先好好宣传宣传。”
事实上,南江厂的动态一直被有竞争关系的海外船厂关注着。
在这艘LNG船建造的过程中,海外一直有媒体发文,称南江厂技术不到位、冒然涉足LNG船领域,就算南江厂把LNG船成功造出来,其安全性始终令人担忧。
当然,虽然几家有LNG船建造实力的海外船厂一直在唱衰南江厂,然而,因为这几家船厂并非只在LNG船一个领域和南江厂展开竞争。
他们一开始确实没把南江厂放在眼里,然而,自80年代以后,南江厂造出来的各种船型抢走了日子国和K国船厂的不少订单。
虽然这也有对方船厂排期满、船东退而求其次选南江厂的因素在。
可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南江厂的崛起绝非好消息。
K国船厂就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战胜了日子国船厂,在目前的国际船舶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如果南江厂仅在低附加值船领域争夺市场,K国方面倒是能无后顾之忧地继续发展自身的高附加值船,但眼下,南江厂居然已经涉足了LNG船领域。
K国方面对南江厂的警惕在于——只要南江厂下定决心要造的船,至今为止居然没有不成功的。
之前南江厂抢走了日子国和K国的LPG船订单,口碑也打出来了,关键是南江厂造出来的船品质不错,以至于这几年,K国和日子国的船厂一总结,才发现南江厂居然居然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眼下K国和日子国的船厂虽然没有收到南江厂造出LNG船的准确消息,不过南江厂的效率摆在那里,所以几家船厂才开始频繁地放出风,疯狂唱衰南江厂新造的这艘LNG船。
对于这一点,南江厂方面也相当清楚。
换个角度想,如果南江厂造出的船毫无影响力,也无法对K国和日子国的造船厂造成威胁,对方有必要渲染吗?
……
这一年的春天,南江厂造出来的第一艘LNG船正式下水,对于南江厂自身、对于国内的船舶行业,这都可谓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程安民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可谈起这艘船建造的过程,他的声音里也不由带着哽咽。
林叙他们这些具体负责的员工承担的是技术上的压力,而作为南江厂厂长,程安民则要协调各方——在启动LNG船项目之初,南江厂收到的并非全是支持。
不止海外有唱衰的声音,国内也同样如此,某家新兴报纸就声称,南江厂造LNG船的做法完全就是劳民伤财。
“天然气的覆盖率并不高,短时间内数值也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南江厂不能一味只考虑自身的发展,也要考虑到船舶行业与当下的经济环境适配的问题。”
“LNG船的使用率并不高……据了解,南江厂新建的这艘LNG船所耗费的成本要高于直接购买一艘LNG船。”
这些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有一阵子发得尤其频繁,还有那种对船舶行业了解不够深的人来问程安民,说他们非要上马LNG船项目,是不是劳民伤财?
从这个项目启动以来,内外究竟面临了多大的压力,没有人比程安民更清楚。
现在LNG船造出来了,他身上的负担顿时减轻了。
这艘LNG船建造时间长,下水试验的周期也不短,南江厂上上下下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比当初造散货船压力大多了。”陈辽道,“那时候问题其实也不小。”
“咱们的心态和那时候也不一样了。”林叙笑道,“现在咱们厂造七八万吨的散货船都不在话下,最近厂里是不是在造十万吨以上的散货船了吗?”
事实上,不仅是南江厂,国内数家船厂在生产大型巴拿马型散货船方面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在造出口船这个目标上,各家船厂都在坚实地向前迈进。
好在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试验条件,南江厂这艘LNG船最终还是通过了考验。
厂里为这艘船剪彩的时候,林叙也不由深深松了一口气。
“这下不用再过睁眼闭眼都是船的日子了。”他一脸放松道。
“难说。”徐军杨道,“以我对厂领导的了解,到了这个时候,厂里只会想着更进一步。”
“也是。”林叙道,“LNG船一旦开始造,周期只会按年来计算。”
南江厂第一艘LNG船成功建造的消息逐渐传播了出去。
能造LNG船,意味着南江厂有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厂的潜力,这个消息不仅被国内媒体反复报道,也受到了国际船舶市场的关注。
日子国和K国的媒体关注点都在南江厂这艘LNG船的性能上,力图深挖南江厂采用的技术,以证明它根本无法和本国的造船厂竞争。
然而,眼下并不是南江厂刚刚崛起的7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南江厂的造船水准已经得到了认可。
何况哪怕是如今建造LNG船已经具备了相关经验的两国船厂,在第一次建成LNG船时,也经历过磕磕绊绊不被认可的阶段。
在那时候,不管是日子国自己的媒体,还是船舶相关的媒体,对待日子国的LNG船都并不苛刻。
……
南江厂方面原本以为,这艘给国内的LNG船造出来之后,厂里暂时不会接到来自海外的订单,然而,时隔不久,南江厂居然已经收到了好几家海外厂商的报价。
虽说订单大多来自以往和南江厂有过合作的国家,但毫无疑问,有订单就是巨大的飞跃。
领导们都没有料到,南江厂的这艘LNG船居然受到了这么多关注。
订单这块林叙一般不参与,不过造一艘LNG船究竟要花多少钱,林叙还是清楚的。
媒体报道有一点没错——就成本而言,南江厂造的第一艘LNG船确实比单独购买一艘船更贵。
但那是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南江厂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不管是耗费的时间,还是浪费的材料,都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就比如殷瓦钢一项,建造初期的成本相当高昂。
接下来如果造新的LNG船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规避的,造的船越多,单艘船的成本就越是可以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