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火耗归公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需要解释什么是火耗。”

    “火耗是指在金银的冶炼过程中损耗的重量,也是向百姓征收的一种杂费。”

    【啥玩意儿?国家征收银钱,居然还要额外征收一笔火耗?】

    【是因为很多百姓拿出来的银子纯度不够吧?】

    【不管怎么说,纯度不够就多收纯度不够的人的银钱,怎么能所有人的都收?这不是逼着人拿劣质的银两交税?】

    【何止,古代如果规定要用银子交税,那铜钱来也是不认的】

    【啥玩意儿?都是钱,还分三六九等?难道我交税只能用银联不能用现金了?】

    【别说,现在还收现金的却是很少,也是为了减少贪腐的空间】

    【收税的都是普通小吏,怎么可能能够贪腐?】

    弹幕这么说着,伍爱华正好说道:“古代的贪腐是非常严重的,税收又是贪腐的大头,所以类似火耗这种经常会被地方的官员滥用。”

    “因为地方的官吏对于火耗可以自行进行评估和征收,所以要么怎么说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基于这一事实,火耗归公的改革其实就是将火耗归纳进国家的税收收入,不再给地方官员自行决定的权力,减轻民众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朱元璋听到这里就拍大腿,赞同道:“这是个好主意!”

    只要自己的皇权和百姓都受益,官员受害,朱元璋那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但是一味的火耗归公,只会引来地方官员的反感和敌对,毕竟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嘛!现代人找工作都盼望钱多事少离家近,古代人当官,除非是京城人可以在老家做京官,不然都要背井离乡,讲究官员不能治理自己的家乡。”

    “离家近这个好处已经没有了,雍正对于官员的业绩要求也比康熙高,事少也算不上,那还能让人卖命的就只剩下给的够多了。”

    “所以当时的雍正就实行了养廉银的政策,将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后获得的增加的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用来给官员们发薪水。”

    【没毛病,现代公务员觉得钱不够花还能跳槽出去,古代可没什么跳槽机会,日子过得不好,几个人能够忍着不贪污受贿?】

    【古代那种大宗族就更容易了,都是叔伯兄弟给的钱,但是人家也是需要利益的】

    【我们学校小卖部都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亲戚呢,更何况人家古代的县令知府?】

    “刚刚说了,雍正养廉银的来源主要是地方火耗和税收,但是因为各地贫富差距不同,所以他给出的养廉银数额也不同。”

    【其实也能理解,就像给小县城公务员两三千的工资他们能够生活平稳,但是给上海公务员两三千的工资,那就是逼着人辞职进入市场经济了】

    【毕竟沪币是另外一种价值体系,人家服务员保洁员都有四五六千,两三千只有富二代才会去干了】

    【也和当地原本能够收到的财富有关吧,就好比西北的县令和江南的巡盐御史,说起来是差不多的品级,但是日常收入能一样吗?】

    “别的不说,雍正这个老板虽然用人也苛刻、双标,要求别人一颗心都向着他、勤俭奉公,但是他作为老板和朱元璋的区别就在于,他对手下还真不扣。”

    “雍正的养廉银能够达到俸禄的多少倍呢?普遍在十倍到一百倍之间。”

    【!!!博主你怎么能吐出雍正这么冰冷的称号呢?我是大学生我先来:嗨!老板!】

    【不懂事的还在喊雍正,懂事的已经开始喊老公了】

    【虽然他龟毛、挑剔、毒舌、肉麻、工作狂,但是他给的多啊!】

    【对不起,我承认我之前对雍正却是大小声了点。】

    看到现代人的反应,古人不由失笑:这些后人还真是直白啊。

    也有有骨气或者假装有骨气的人在发表言论:“先贤说过,不食嗟来之食,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

    弹幕恰好也说道【我承认,我这个人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能够为了五千万斗米折腰,其实我也不想的,是他给的太多了!】

    “按照清朝光绪年间的记载,总督的养廉银一般在一万三到两万两,巡抚一万到一万五,可谓是高薪养廉了。”

    “但是雍正没想到即使高薪养廉,也避免不了官员的贪污受贿。”

    “一般来说,京官除了俸禄是没有额外收入的,但是他们又要给家里的生活费,又要去拍大佬们的马屁,所以依然会收地方官员的冰敬和炭敬。”

    “地方官员则是要给京城的官员送钱送物,防止对方说别人好话说自己的坏话。”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自然是通过贪污受贿获取这些银钱。”

    “当时贪污受贿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例如琉璃厂等地方,你过去之后,找到那种有口碑有关系的掌柜,和他说想要给某个官员送多少钱,掌柜就会把官员寄卖的某个物品卖给你,你出钱之后,掌柜将钱给官员并且说明,等你把东西送来,官员看礼物的物品,就知道是谁给自己送钱了。”

    【送钱还搞这么多套,现代人是真的比不过古代人】

    【现代人很多也很卷的,之前山东那什么进步礼盒不就是这样的嘛?】

    【当我提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没想到山东人,山东人算是典型的现代人吗?他们考公考编思想和我爷爷那一辈差不多】

    “通过这种办法,官员们完成了送钱的勾当,但是说起来,对方只是送了不值钱的书画,并不涉及受贿。”

    “这办法之所以现代用的少,主要是古代官员基本都要有一手好字或者丹青的本事,现代官员大部分都做不到,当然也不能卖这样的书画。”

    “可以说雍正的养廉银出发点是好的,执行的举措也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为什么难以推行下去呢?”伍爱华解释道:“根据分析,大部分是因为人性。”

    “因为养廉银是根据官职大小来的,所以本身大官能够拿到大笔,小官就算一百倍也是小笔收入,实际上并不足以养整个衙门或者应付京城开销。”

    “而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能够不管上官脸色,一点经济价值、使用价值、情绪价值都不提供给上官的愣头青能有几个?但是古代男性能够单凭情绪价值就把上官哄好的很少,能干到干出大功劳帮着上官一起升官的更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要加上付出真金白银,才能让上官给出好脸色,毕竟别人都送就你不送,你说说你是不是对领导不满?”

    【男人当官都是打拼事业,能提供什么情绪价值?】

    【还有人能不出真金白银就把上官哄好?】

    【怎么没有?上官要是男女通吃,你长得帅又嘴甜就可以啊!他还会反向给你钱呢!】

    【第一种举例,韩嫣,第二种举例,霍去病】

    【这么一说,确实是一个路子啊!勇敢的人享受世界,勇于献身的人享受金钱】

    古代部分直男脸色就好比吞了茅山蛇草水一样扭曲难看。

    “有些上官还觉得自己身不由己,别的上官都收,自己不收,好像就是在用别人衬托自己,同事关系都要出问题了,而且别人送礼你不收,别人会觉得你对他有意见,到时候反而不利于你的工作开展。”

    “因为这些负面的人性弱点,雍正朝的养廉银还能发挥一些实际的作用,到了乾隆朝之后,基本上就是养廉银也要拿,贪污腐败也要做,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既要又要的贪婪无度。”

    “以至于,皇帝都知道抄家能够致富。”

    第152章

    【不仅皇帝知道,我也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没忍住擦了擦汗,只能祈祷乾隆帝活得更久一点。

    不是奴性坚强,而是除了祈祷乾隆多活一些时间,和珅又能怎么办?还能反了不成?

    当摄政权臣?乾隆帝别的水平不一定行,但是政斗水平相当厉害,谁能在他手底下摄政啊?

    还以为是入关之前的满国吗?

    弹幕中有人提出了疑问:【和珅应该知道自己会嘉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吧?他为什么不反抗呢?】

    【反抗?怎么反抗?造反?】

    【不是还有什么大清摄政王?】

    【摄政王都是哪个年代的事情了?】

    【那撂挑子不干,激流勇退总行了吧?】

    【开什么玩笑,继续干下去,乾隆给他独生子赐婚了公主,保住了他家血脉,就死他一个,妻子弟弟都死在自己前面,儿子侄子都活的好好的,怨气也很难积聚到反了他丫的那种程度吧?】

    【不得不说,乾隆这皇帝,做皇帝不太行,作诗不太行,做人不太行,但是人心洞察和将大臣们玩弄于手掌之中这事他是真的天赋异禀】

    【莫名想到嘉靖,也是擅长政斗但是皇帝做的一般般】

    听到有人将自己和嘉靖相比,乾隆不由怒火中烧。

    伍爱华这时候则说道:“和珅确实没有什么好选择,毕竟乾隆末年,君主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已经不是清朝初年的议政模式了。”

    “要知道,努尔哈赤设置了四大贝勒,分别是皇太极的兄弟代善、堂兄弟阿敏、兄弟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

    “四大贝勒执政期间,即使皇太极从努尔哈赤手里继承了汗位,也要和另外三个人并排坐在一起听政,这在君主集权制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满人一直是游牧民族,所以大家对这一制度接受良好,因为他们本身就相当于一种紧密的部落联盟。”

    “就好比匈奴的大汗只是众多部落的共主,但是如果大批部落背叛,他们也就名存实亡,甚至大家可能会尊选出另外的大汗。”

    “这一时期,清朝还是一个初创状态,依然是汗国,而不是帝国。”

    “为了实现自己的专权统治,皇太极专门设立了八大臣和十六大臣,用来和另外三大贝勒分权。”

    “清朝的八旗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而当时的八大臣就是分别出身于这八旗,一旗一个,不偏不倚。”

    【笑死,端水大师】

    【皇帝这个职位,核心技能不就是端水吗?当然,也可以叫做平衡朝堂,进行全国范围的利益再分配,只要分蛋糕分到大家都满意,或者做蛋糕的本事强到不满的人可以忍耐,就能坐稳皇位啦!】

    【说起来那时候不是有什么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是按照什么分的?】

    【因为上三旗是皇帝直接统领的吧?】

    【皇帝不是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吗?】这个发言一看就是清朝初年以前的人说的。

    【还有正白旗啊】

    “说起来不知道清朝皇帝是不是很喜欢八这个数字,后来咸丰帝也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顾命八大臣,虽然没什么作用。”

    “所有前任皇帝留下的大臣,继任都是看不顺眼的,不管继任的是皇帝、摄政王还是皇太后。”伍爱华讲了一个冷笑话。

    “多尔衮和顺治前后玩废了不少大臣,慈禧和恭亲王奕绅直接政变一竿子打死了八大臣。”

    【主要是这老毒妇虽然不做人事,但是手段是真的厉害】

    【人家可是实际掌控清朝47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手段怎么可能不厉害?】

    【那什么顾命八大臣也是好笑,总觉得妇人而已,不足为惧,人家皇帝都敢搞死,还怕动手害死你们几个大臣?就是拿什么亲王不帮忙,她也能想办法直接一壶毒酒把你们一起送走】

    顺治气怒不已:“咸丰是哪个不肖子孙?都说后宫不得干政,居然还给后宫权柄!”自己亲娘的教训他们是看都不看吗?!

    【咸丰寻思,给老婆的,老婆迟早要给儿子,譬如秦朝宣太后、汉朝窦太后、宋朝刘太后,不都是还政给了儿子孙子?就是唐朝的武帝,也是自己过了一把皇帝的瘾后给了儿孙,但要是给大臣的,那就不一定了】

    【主要是他没想到有的儿子活不过亲娘,不是自己儿子,人家就更不客气了】

    【还记得慈禧的名言: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初期和中期一直在致力于中央集权,顺治亲政之后,进一步削弱了满洲贵族的议政权力,全面学习汉化。”

    “至康熙年间,清朝的行政机关格局已经基本奠定了下来。”

    “清朝效仿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雍正又创立了军机处,这两个机关主要就是对皇帝负责。”

    “内阁负责参赞机要事物,设有若干大学士,负责拟旨、票拟奏章给皇帝参阅,以及组织翰林等单位修书。”

    “雍正成立的军机处则是分了内阁的军权,军机大臣负责协助皇帝办理军务,在雍正之后称为清朝的常设机构,权力也渐渐扩大到涉及所有政务。”

    【主要还是军机处好用啊,内阁读书读的多,多少还有点所谓的文人想法,军机处那就是皇帝的猎犬,指哪咬哪】

    “在乾隆后,皇帝的命令可以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起草直接送到地方,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来看,应该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吧?”

    【那可不?明摆宗能够跳过明摄宗发圣旨?】

    张居正再次感到自己一世清名被毁,就是因为这个摄宗。

    【紫极仙翁想要一心修道,都要把愿意舔的大臣放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也没说跳过内阁干活啊】

    【不愧是清革宗雍正,改革先锋,不能解决搞问题的人,就换条路走】

    【不是,清朝文人都跪着给皇子皇孙上课了,还有文人风骨在?】

    【也许只是地方宗族的利益代表,汉人集团的利益代表,不是什么风骨】

    “除了这两个直接被皇帝领导的行政机构之外,清朝行政机构的设置基本是抄了明朝。”

    “譬如设置了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上排名区分先后。”

    【哈哈哈哈哈我这神奇的笑点,我还以为博主要说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结果是区分先后!】

    【那必须的啊,你们判案和修工程的,能和人家管人事管钱的比吗?】

    【想想礼部都排在第三,果然自古以来干实务的都没有搞务虚的那些人重要啊】

    【前面的朋友,六部已经是实务了,务虚你要看翰林院这些啊!】

    “除了六部之外,清朝还有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负责监察、编书、少数民族事务。”

    “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分别负责审案、祭祀礼乐、宴会餐饮、外交翻译、养马。”

    “另外,还有国子监、钦天监、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侍卫府、太医院等等。”

    【听说朱元璋有祖训,明朝不允许皇帝杀厨子,怕厨子会报复,所以当时的光禄寺是一个摆烂的好去处,只要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谁都不能挑剔他做的不好吃不好看,是不是真的啊?】

    【什么?还有这种好去处?】

    【朱元璋这么惜命,也没说不杀太医啊?】

    【因为当皇帝的,可以学习一些基础医术判断太医有没有害人,但是不能天天自己去做饭?】

    【笑死,我就想问,厨子会被殉葬吗?殉葬的话,怎么能保证后来者不报复?或者帮别人干活换取活命机会?不殉葬的话,怎么保证他不会用食物相克的理论提前搞事身体虚弱的皇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罪谁,也别得罪厨子!】

    【我宣布,厨子才是明朝最好的职业,没有之二!】

    第153章

    “除了这些中央机构之外,清朝的地方机构也参考了明朝的设置,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进行了不同的区分。”

    “在汉民族为主导的地区,地方机构是省、府、县三级,设有总督、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知州、同知、通判、直线等等官职。”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了方便管理、减少民族矛盾,所以当时的清朝一般是采用自治的模式,在蒙古地区坚持满蒙一家,世代通婚,让公主和亲抚蒙,后宫也会有蒙古人的身影。”

    “对于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督导藏王,但是给予□□、□□和驻藏大臣平等的政治地位,同时采用金瓶抽签的方式确定□□和□□的转世灵童。”

    “对于回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尊重回民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惯。”

    “对于苗疆地区,废除原有土司,推行改土归流。”

    “通过这些举措,清朝达成了对131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控制。”

    听到伍爱华报出来的数字,宋朝和隋朝朝之前的朝代都沉默了。

    如果这样才是大一统的帝国,那么自己的国家算什么?割据势力吗?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虽然和元朝还是远远没法相比,但是已经是我国历史上相当大的领土面积了。”

    “从这一方面说,清朝的运气也很不错,古有秦朝六代明君出始皇,现在有清朝,从努尔哈赤到乾隆,虽然不能说算什么厉害的明君,但是都是文治武功都还过得去的帝王。”

    “其实嘉庆也不算太差,只是子孙后代,一代不如一代罢了。”

    乾隆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个继承人了,很巧合的是,他爹和他爷爷也是这么想。

    【所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些皇帝精心培养,养蛊厮杀出来继承人,加上一点运气,也就那么六七代】

    【虽然但是,乾小四真的配当明君吗?最多是个治理水平平平无奇的普通君王吧?他除了内斗内行之外,其他功绩还有什么?最长寿的帝王?】

    【别这样说,虽然乾隆败家了点、自恋了点、视野差了点没跟上西方发展,但是他好歹维持了国内平稳,也平定了大小金川】

    青年中年老年乾隆看了都想吐血。

    青年乾隆:也就我皇阿玛没什么别的选择,不然天幕你就是我的仇人!

    雍正也确实没啥好选择,叹息于自己的子嗣单薄:“皇考七十岁仍能生子,朕登基之后竟……”

    “除了行政机构抄明朝,官员选拔、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也是抄明朝。”

    【主要是明朝那一套应该很完善了,其实也没必要大改】

    【当时清初的臣子都是明朝的大臣,又不是朱元璋和张居正这种有改革精神的,人家没理由要变这些东西,反正清朝自己那套不能用,干脆把明朝的拿来用就是了】

    【有的事情就是多做多错,人家刚刚投诚,当然求稳为先了】

    “清朝选拔官员采用的也是科举制度,当然,除了科举之外也有其他补充制度,例如举荐、恩荫、捐款,但是科举才是最主要的途径,其他都是小打小闹的补充。”

    “清朝的科举和明朝的科举设置基本一致,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参加者首先要获得秀才功名,也就是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会试参加者需要举人功名,也就是通过乡试,在古代,举人已经可以通过关系或者捐钱做官。”

    “通过会试的,被称为贡士,马上参加殿试,通过后可以获得进士或者同进士功名,前三名直接授官翰林院,其他人则要再通过授官考试来确定职位,这一场就不是才学的比拼,而是家世、大腿、钱财的比拼了。”

    “当然,如果当不了官也不用太失望,家里有钱的话,回家建一个园林,写一本随园食话一样的美食著作也不错,毕竟除了满族人,清朝大臣升官的速度都不怎么快,只要年轻,过三年再考也行。”

    【清朝是满族人升官快?我还以为是跟对皇子才能升官快哎】

    【对啊对啊!李卫就是一个小吏升成的封疆大吏吧?】

    【清朝不是明朝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没法下注的朝代,从龙之功哎,谁不动心?】

    【自古太子都要死,看你和你爹谁先死了】

    【总结经验,一般爹活的太久的,太子和隐太子都不太好过,康熙活的太久了,雍正要是和他爹一样能活,说不定都没有乾小四什么事了,毕竟他爹也不是很满意他,只是没得选,但是再活二十年就不一样了,殊不见汉景帝废长立幼?】

    清朝唯一的太子脸色不太好看。

    相当于太子的宝亲王脸色也不太好看。

    “在对于官员的考核上,清朝继续采用了明朝的考核办法,称为考满法,三年考核一次,有四个项目需要考核,分别是才、守、政、年,均分为三等。”

    【年是什么意思,考核年龄不成?】

    【你还真没猜错,就是考核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个档次】

    【什么年龄会被扣分啊?】

    【不至于吧,清朝官场也搞年龄歧视?】

    【怎么不搞?范进中举里不都写了?那时候年纪大考上进士了的,都不给授官,让人回家荣养】

    【想想挺好的,年轻时中个举人,有个小康生活水平,到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等玩不动了六十多岁考个进士,正好退休吃国家补助】

    【啊这,虽然想说你思路开阔,但是六十多岁还能在考场几天几夜考上进士,你的身体和记忆力都出人意料啊!】

    “在监察方面,清朝也非常重视。”

    【这个我知道!血滴子!粘杆处!】

    古人看着一头雾水:【粘杆处不应该是宫务吗?粘知了的?】

    【你们不懂,那是粘杆处密探!和东西厂一样!】

    清朝人听了之后,看边上粘知了的小太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失敬失敬。

    小太监:不是,我真的不是什么密探啊!

    还是说有人是只是我不知道?谁这么厉害啊?

    作为同样被小说腌入味的一代,伍爱华非常懂弹幕都在说什么,忽略掉他们那些野史内容,继续科普道:“当时清朝在中央设置了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划片区派驻满汉监察御史各一人,设置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地方则是由总督、巡抚兼任监察长官,并且设置按察使到处监察。”

    “同时,清朝当时就已经掌握了多线条监察的精髓,对于地方和中央机关进行的监察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巡查、巡察、审计、财经审计、考核官员时任期检查和离任检查等等。”

    【梦回检查组入驻,简直是噩梦月】

    【原来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折腾基层的是吧?】

    汉朝:我不是我没有!别胡说啊!

    “针对监察事项,清朝还有专门的立法,包括《钦定台规》、《都察院则例》等,前者成文于乾隆年间,后者则算是前者的实施细则,规定了都察院的职责和监察的纪律要求。”

    “清朝的监察立法,已经达到了封建时期监察立法的顶峰。”

    “当然,立法达到了顶峰,但是皇帝的意愿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正如秦始皇以法治国还会留下赵高,明知对方触犯法律但是保这些大臣的皇帝也并不少。”

    “毕竟按照清朝当时的司法制度,死刑也要皇帝批准了才能执行。”

    第154章

    “在封建王朝,皇帝勾决死刑在后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当然,如果皇帝不干活,忙着求仙问道或者做木工之类的,内阁也不是不能代劳。”

    “只是清朝皇帝还没有出现过这种奇葩。”

    【所以果然是老朱家血脉的问题吧?】

    【是不是日子过得太安逸,出生顺序决定一切,所以都没有上进心了?】

    【那必须的,九龙夺嫡那种讨厌的兄弟上了我就没活路了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喜欢工作热爱权力的帝王】

    “清朝的中央司法机关也是根据明朝的机构模式,设立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

    “一般说三司会审,说的就都是这三司,有时候会改个名字,但是职能基本没变。”

    “这三个机构的职能我们在明朝的时候已经介绍过,基本雷同,没有需要特殊介绍的地方,按照古代人的说法,这三司就是‘持天下之平者部也,执法纠正者院也,办理冤枉者寺也’。”

    【之前就想问了,三司会审如果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打一架?】

    【少数服从多数吧?】

    【但是如果是三方意见都不统一呢?让皇帝判决吗?】

    【还能有三方三个想法的情况?一般不是应该死刑、不应该死刑这两种选择吗?】

    【比如夫杀妻子父,妻子为了为父报仇杀死丈夫,应该怎么判决?】

    【接上面,一方认为妻杀夫,应当重罪,因为是报父仇,其情可悯,所以绞刑即可,不应凌迟,一方认为丈夫杀死岳父的时候就已经满足义绝条件,两人应当不再是夫妻关系,按照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父报仇判决,不应死刑应徒刑,第三方认为妻子孝感动天,应该旌表其大义,无罪释放】

    【请问,这样应该这么办?】

    【好问题】

    古人都琢磨了起来。

    一派人带入了老婆为了老丈人要杀死自己,一派人带入了女儿为自己报仇,顿时争论的不可开交。

    眼看弹幕都乱七八糟了,提出问题的人继续问道:【这种是直接杀害,又如果丈夫和妻子父亲是政敌,陷害妻子父亲导致他死亡呢?如果不是陷害,就是党争呢?如果是岳父确实有罪确有其事,但是所有人都这样,比如大家都贪污,就岳父被丈夫揪着不放找到证据害他斩首了呢?】

    “不是,这人哪有那么多假设啊!”古代学子都觉得崩溃。

    崩溃是正常的,毕竟他们只读圣贤书,可不学怎么判案。

    眼看着弹幕热闹了起来,伍爱华会心一笑:这追问水平,有现代老师随堂提问的风范了。

    伍爱华没有过于关注已经开始吵起来的弹幕,继续说道:“清朝的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知县、知州(知府)、省提刑按察司、总督巡抚四级审判,四级都没有意见,才会把审判意见报送给刑部。”

    “但是这个模式有一个缺漏,就是京城没有总督和巡抚。”伍爱华笑。

    “所以京城的案件都是给到东西南北中五城察院,但是徒刑以上罪罚的案件会送给刑部定案、治安问题由步军统领衙门审判。”

    “除了这些之外,清朝还有特殊的司法机关,包括宗人府,用于审理皇族宗室的案件,慎刑司,负责审理宫廷内的案件,理事厅,负责审理满人的案件,理藩院,负责蒙古、藏族、回族地区的案件。”

    “以上大概就是清朝的司法机构,可能有人听到这里就要问了,知县知府和总督巡抚他们要审理那么多案件,忙得过来吗?”

    “这就涉及到了明清司法的专业人员——师爷。”

    “在清朝,只要不是穷到叮当响,地方主官司必须要养一个政务班子的,之前我们也提及过,其中就包括刑名师爷。”

    “一般情况下,师爷会给出判决的结论,知县知府看过后只要觉得没问题就会直接采用。”

    “当然,知县和知府、总督、巡抚能不能看出问题,那可真不好说,毕竟古代也不乏师爷和胥吏勾结改判决结果的情况。”

    “毕竟只要说法说得过去,上面也不会太过追究,毕竟专业的事,他们也只能听专业的人的判断。”

    【有点离谱】

    【但是想到是明清,又觉得好像没那么离谱】

    【他们就不能像唐朝那样,考个明算科、明法科什么的吗?】

    “清朝和明朝一样,是允许老百姓去告御状的。”

    “告御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皇帝、王爷、皇子、高官出巡的时候,直接拦路跪在车架前控诉冤屈,还有一种是敲登闻鼓告御状。”

    “因为清朝规定告状必须受理,不受理的有罪,放在自己身上自然不能双标,所以御状也会有人专门跟进情况。”

    “同时,不管是不是御状,清朝都可以要求回避,对于有亲戚关系和师生官司、仇敌关系的都不可以参与审判。”

    【还是那句话,师生关系放在我们现代,能被一锅端】

    【特别是那种基础必修课大课,一个人给所有法学生上完这么课的老师上法庭……】

    “在此之外,清朝不允许私自刑讯,要求不可以刑讯当事人近亲属,认为近亲属不可能提供不利证言,不可以刑讯老幼残疾,算是人性的闪光,毕竟小孩子聋哑人什么的,可能真的就是不知道不记得,刑讯又有什么用处呢?”

    【那要是犯罪的就是老人或者小孩子呢?】

    【对啊!又不是做不到,老人和小孩子偷窃、诽谤什么的很常见】

    【前面的你们魔怔了吧?就算是老人或者小孩子犯罪的,也不能刑讯逼供啊!要是逼死人了呢?总不能为了几个罪犯逼死一大批老人孩子吧?本来刑讯就不对,你还想扩大范围】

    “清朝的会审制度分为秋审、朝审、热审,基本还是和明朝一样。”

    “在调解这一方面,清朝也照抄了明朝的作业,规定在户婚、田产、债务上的纠纷可以通过调解来平息诉讼,双方达成一致后可以不用判决。”

    “因为清朝的判决文书需要引用律令原文正确,不然就会被认为是有罪,所以知县知府一类的官员非常喜欢调解的方式结案。”

    【这不就和我们现代终身责任制后调解率上升是一个道理?】

    【不想担责的心真的是古今雷同】

    【毕竟搞错了自己要被判刑的,谁不小心谨慎啊?现在发现调解了不需要写判决书,大家肯定喜欢调解啊!】

    “以上就是清朝的全部内容。”伍爱华长舒一口气,说道。

    刚说完这句话,伍爱华就听到耳边传来声音:“你们真够可以啊!这么快就完成了?!”